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资讯


较真的水货:微利之年健康养殖罗非鱼才是盈利之本

2015-03-30 22:44 | 来源: | 浏览 :

  在毛毛冻雨中,火艳的木棉花开了。倒春寒没法压制春天复苏的步伐。其实去年暖冬的尾巴早早就在二月中收起。农历的惊蛰也在三月六号到来。罗非鱼的生产早早就开始了。

  三月上旬加工厂开工收购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渔民都等不及了。在开工后就排起长队出鱼。历来开年后的罗非价格都比往年收尾时高点价格,但今年价格持续维持去年收尾价的四块七四块八。不惊讶,反而有些理所当然的感觉。去年加工厂的库存一直在叫要满了,在减少收购。今年如此低开,就是理所当然啦。

  2014年年底的罗非价格没有当年三月份文章《罗非大魔咒:四月的狂热约见十月的悲鸣》中担心的烂市。只是跌到精养成本价边的四块四。这里有赖于一些行业热心公益的人士在行业内引导行业的平稳发展,倡导加工流通圈子没有借机往死里压价。也有赖于一些有良心的苗企职业经理人诱导养殖群体理性放苗。所以四月的放苗没有那么狂热,但是依然是火热的。增投的苗不出意外是会有产能的暴增。然而不幸中的大幸是2014年的链球菌灾害不轻,扫荡了不少产量。2014年的气候是暖冬,过冬鱼也储备不少,也减轻年底出鱼的量。综合各因素。2014年的年底出鱼高峰没有价格太烂市。

  2015年的价格低开,在排队出鱼的情况下更是传出跌价的声音,让出鱼恐慌因此蔓延。也许又是成本价吧。去年罗非鱼大会上流通协会的数据表示2014年的产量超出需求五万吨。现在市场里的存塘鱼不少,加工厂企业的库存饱满,出口形势不明朗。也许2015年罗非迎接的是个微利的年份。

  罗非鱼主产区粤西地区和海南地区不如其他多品种地区,转养是很困难的。这两个地区的渔民无论价格怎么低迷也是基本只能选择养罗非。那么在一个微利年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

  是去搞立体养殖降低饲料成本吗?这法子在2011年和2012年的大低迷年份很多人尝试。刻意为了点粪肥而去搞畜牧养殖。有多少人有好下场的?畜牧的行情走低的低收益相对不小的基础投资,是得不偿失。而且很多人尝试陌生的养殖品种,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一些失误而导致养殖畜牧还亏损。赚点粪肥小甜头却亏了大苦头,不值啊。而且立体养殖的罗非鱼品质一直是国际上压制我们出口产品价格的理由,最终的承受者还是养殖群体。这不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吗?还有现在很热的抗生素药残问题一直导致罗非鱼出口退柜的理由。2014年的退柜事情最后不也是养殖群体成了最终承受者了吗?虽然粪肥养殖是否就是药残的重要来源还不确定。但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套养其他经济鱼类增收来分摊养殖成本吗?是个好法子。但很局限哦。粤西和海南是海滨城市群,消费海鲜是主导,淡水鱼消费不太旺。即使那些名特优的淡水鱼消费也不太旺。套养的一些经济鱼类,流通是个瓶颈。花白鲢鱼的套养和咸淡水区域的套养白虾是家常便饭了,还能套养是什么经济鱼类可以在此基础上增收的呢?有。淡水的鲫鱼和咸淡水的白目鱼(也有地方叫乌头和“挤”鱼)。这些都是吃鱼粪残饵料泥皮的。可以算是白捡的。但现在粤西的鲫鱼流通不太顺畅,海南的鲫鱼还没听说成市。本地消费白目鱼的习惯是有,但是大车收的还是少,多是小贩拿货的。而且套养的亩产量就一两百斤。所以这套养增收只能当捡个补贴。

  假若罗非养殖稳定有一斤两三毛钱的利润,相对要求不高的罗非鱼养殖群体来说。我相信很多人还是愿意默默地接受熬过这冬季的。可是。每年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害都会肆虐一番。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让本有点微利的养殖可能没钱赚,甚至亏本,还有的是亏大本。治疗病害的抗生素药残也给行业出口退柜埋下地雷。最终的恶果还是养殖群体承受,迫不得已接受降价。这就是佛说的“种因得果”。“病害损失”和“药残导致降价”这两个苦果,养殖群体每年都在吃。这两个恶果的种子是什么?能否去除啊?

  这两个恶果的源头都是因为罗非鱼不健康。因为不健康,所以容易发病。发病要治疗就得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严重,大多素是加大使用量来加强效果。如此,就增加了死鱼损失成本、用药成本、停产的固有成本分摊和药残诱导市场降价等成本。不治疗,直接贱卖小规格鱼又是机会利润损失,甚至是亏本贱卖。停产,让鱼熬过高危的夏季就不增加成本了吗?即使停产能停止死鱼,但是固有的塘租人工和电费等固有投资成本是要分摊的。产量少了,就直接拉高每斤鱼的成本。还有很多鸡毛蒜皮的成本没有算。但是,会计就是这样,无论算不算,成本就在那里。用农民最淳朴的说法说就是:“不出那么多事就不用花那么多钱损失那么多鱼,还能有点钱赚。一出事就惨了。”

  健康养殖,谈何容易?很多养殖户感慨:“说要调水,调了,也还是会死啊。说要内服保健,也吃啦,还是会发病啊。”这些养殖户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们不懂医学原理,就要看效果。但他们付出信任去尝试,失败后就是如此否定。但是细心的养殖户还是会发现,这些保健措施虽然不能有神一样的效果,还是有些效果的。多年的罗非链球菌病害探索中的案例统计发现。调好水质减少环境负担和内服增强体质及修复损伤的保健措施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时功效显著。但是效果是有的。就如一块小砖头能垒成一面高墙一样。持续的保健,是能让健康体质免于病害的。病害,永远是体质与病原的动态抗衡。当体质的防御比病原的攻击弱,就会发病。而环境是个大推手。可以有利体质也可以有害体质。可以削弱病原攻击力也可以增强病原攻击力。多年的研究探索发现,鱼的本有免疫力基本可以抵御病原的一般情况下的杀伤力。但是现在的养殖让鱼承受环境的慢性伤害和饲料毒素伤害累积很大,还有营养不平衡对体质的自我修复阻碍挺多。所以这鱼养到后期的体质就差,成了易感群体。在某些条件下,病原发难就导致了病害发生。但是我们能未雨绸缪地预见这么微小的伤害累积,减少,甚至是去除这些伤害累积,保全鱼的原有免疫功能。在病害的高危季节,健康的鱼就能减少发病概率和发病强度,直接减少甚至是免除经济损失。鱼的外表很难看出健康受损程度,但内脏可以。所以定期解剖评估体质,做相应的修复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这些保养是需要付出的,但相对损失是微小的。就如发动机换机油的钱与进厂大修发动机的钱差异一样。

  在养殖一线,更多的养殖群体接受的健康养殖模式不是维护水环境的优良和维护体质的强健,而是定期抗生素预防。因为这么更直接明显快捷。但是这种表面控制不死鱼的健康养殖模式,我认为是一种“伪健康”,而且还是给行业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定期抗生素预防是伪健康是显而易见的。抗生素不是保健药,是治病的药。健康则无病,保健何需用治疗药。提前用治疗药物预防病害发生是未雨绸缪吗?是的。但是这首先对鱼的体质亚健康问题视而不见,其次杀灭预防是在培育一场更难治的病害。抗生素预防用药后筛选出的耐药性细菌在下次病害爆发时就是这抗生素无效的时候。所以提前用抗生素就会让后面出现的病害因耐药性导致病害死得更惨。而且在一线还发现这用抗生素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鱼的生长速度变慢,饲料比增加。

  还有挫伤体质的作用。这无疑是用了抗生素给自己挖了个坑,还盖上了一层伪装做个陷阱给自己。抗生素是外源性物质,在体内不能持续与病原抗衡,需要定期用抗生素压制病原。那么这么用药法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不说用药成本和用药导致的饲料成本增加的经济损失。这些药残那么大的鱼流通污染了出口鱼品质抽样检验样品。给出口退柜埋了炸弹。最后有定价主导权的加工流通行业会把原料鱼收购价格压低来填补退柜亏损,甚至是借此打压收购价格谋利。如此的恶性循环,害了行业也害了自己。

  我们走健康养殖路线,即使没有相对市场价溢价收购,我们也是需要自律地进行。一是去除抗生素药残鱼的祸患。不为自己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是不要做出药残鱼来打压自己的鱼价行情。二是,为了用“健康体质抵御病原”法来节省治疗病害费用支出、减少病害死亡损失和保全平稳生产的应有机会利润。即使此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使此法需要持续维护的,即使需要付出点点成本(就犹如发动机换机油保养),但是此法值得试验见证。佛说“种因得果”。不想再吃恶果,,只有为自己种下“善因”。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