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阳:生物医药系统创新技术转移新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余伯阳作报告(摄 影 记者桂楷东)
10月22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对资本、技术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余伯阳做了“生物医药系统创新技术转移新模式”的报告。
“由于我是从事天然药物中药研究的,所以先从中药说起,临床定位方面来探讨一下我们今天的几个话题”。余伯阳介绍,为什么要从中药中发掘创新药物,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由于中药是源于临床的,中国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它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第二,在中药研究当中,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一个基本思维模式,因为它是来自于临床的。第三点,从天然药物,,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它的疗效,因此它的发现机率要比一般的单纯用先导化合物筛选要快得多。第四点,由于终于和现代医学治疗模式和治疗理念的不同,所以它的诊断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它的药物治疗的TARGET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机制药物。
谈到如何开展天然药物和中药研究时。余伯阳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关于复方生脉散的例子,生脉散是古方,主要用于临床心脑疾病的治疗,主要治疗气阴两虚症,到底气阴两虚和心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式。另外一个研究,借助中医里面异病同治的观点。在中药里面有一个方子叫葛根汤,中医治疗太阳病,主要是风寒性感冒的。通过这两个例子,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中药当中进行研究。下面还通过一些其他的例子看一看我们怎么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血管通畅了,还会造成死亡呢?余伯阳介绍,当时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在心肌缺血再激活的过程中,会激活粒细胞,向损伤部位进行趋化,造成心血管的损伤。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我自己探索,通过我带的研究生,我就跟他说,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看看到底免疫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和心血管疾病有没有关系。他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心脏介入手术和搭桥手术的手术疗法的出现。当时按照现代医学的方式,血管不通,只要让你的血管通畅了,疾病就应该好了。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当时大概有20%的死亡率。
另外,还有合作方建的相互信任,风险共担,是顺利转化的基础。余伯阳介绍,我们之前拿到批文的项目有很多都死掉了,因为他们都不是搞药的,发现临床非常慢。没有风险共担,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不行的。
- 王老吉药业携手昌盛大药房在萍乡开展“关爱
8月2日,广州王老吉药业华东区江西办联合昌盛大药房举行202... - 安斯泰来中国宣布正式推出Claudin
今天安斯泰来中国宣布,中文版医学教育网站——Claudin ... - 读懂心里“画”,让爱不上火-六一嘉年华绘
儿童活动欢乐多,孩子绘画庆六一。2024年6月1日茂名大参林... - 王老吉药业“保济护肠胃”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我国肠胃病患者超1.4亿,胃痛反复发作难根除,治养结合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