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学前沿


人民日报科技大观:人体冷冻探寻“穿越之门”

2014-12-04 14:44 | 来源: | 浏览 :

  本杰明·富兰克林1773年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蒙昧却又即将开化的时代。我多么渴望先进的科技,可以将我保存和延续,让我一百年后睁开眼,再看看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本杰明没有想到,他所期许的科技,眼下正悄然逼近。

  50年前,美国物理教师罗伯特首次提出冷冻保存人体的概念。他在书中谈到,临床死亡的早期过程并非完全不可逆、应尝试将临终且有意愿的病人躯体和大脑保存起来等待医学进步……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保存和延续生命体的可能性。若干年后,科学家们还将这一思路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如果将人冷冻起来进行漫长而乏味的太空旅行,就能大大降低对给养的要求、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科学家们在此所聚焦的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冷冻生物学。如果这项技术成熟,就相当于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穿越”。

  顾名思义,冷冻生物学就是探讨低温下生命特征的学科。科学家发现,在极低温度下,,器官和组织的新陈代谢比室温条件下降低数倍以至于基本停止,这极大地降低了细胞衰亡和被破坏的可能性,延长了器官组织的存活时间。用以移植的器官在运输过程中通常被放在“冰盒”中,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若将整个人体冷冻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人体所处的生化、解剖环境极其复杂,主要成分为水的血液在体内往复循环,粗暴冷冻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冰晶的形成:如果冷冻过程中细胞和血液中的水分形成细碎的冰晶,就会划伤细胞和组织表面,从而对躯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目前,人体冷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将人体快速冷冻,在细小的冰晶形成前,就将人体冷冻至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温度,这样形成的冰完整而连续,对机体的伤害也可尽量减小,其缺点是操作难度高,且不能完全免除冰晶的威胁;二是低温保护剂置换法,用不“结冰”的特殊制剂置换全身血液,再将人体缓慢冷冻至液氮温度,其缺点是冷冻置换剂往往毒性较大,毒理不甚明确,冷冻过程较为危险且不可控。尽管这两种方法各有弊端,但从1967年至今,已有大约270人将自己冷冻“封存”,期待后世的医学技术让他们“重获新生”。

  由于当前的医学技术还不足以完美“解冻”,所以在法律上,“冷冻”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致死”过程。美国的一些州明确规定,只有在病人被宣告临床死亡之后,相关的冷冻操作才可以进行。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冷冻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冷冻保存技术和解冻复苏技术也会愈发成熟,说不定终有一天这两个环节会首尾相接,于是,实现一觉“睡醒”,“穿越”到未来的夙愿。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2日 22 版)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