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院动态


职业病鉴定申请遇冷 安徽仅一人申请中暑职业病鉴定

2014-08-07 16:43 | 来源: | 浏览 :

连续“桑拿天”,合肥各大医院中暑病人增多。但多数患者并不知道因高温作业造成的中暑可以诊断为职业病,每年来“挂号”鉴定中暑职业病的寥寥无几。记者上午从省职业病防治院获悉,今年截至昨天,仅有一例因中暑申请职业病诊断。

中暑可以申请 职业病诊断属于工伤

职业性中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中暑职工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中暑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工作环境符合高温条件,并被职业病鉴定机构认定为职业性中暑。

知晓中暑

属于职业病的患者并不多

记者上午从120、合肥几家医院了解到,最近频频接到“高温中暑”的患者,,其中以长时间在室外工作的劳动者及老人、儿童为主。

“都是长时间在室外干活导致中暑。”安医大二附院急诊科医生戚金威说,大多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室外装潢人员等,多数患者送来时出现体温升高、头昏、呕吐、胸闷等症状,一般经过输液等治疗后,体征平稳就可以出院。但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昏迷、肌肉痉挛等,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中暑可以申请职业病诊断,属于工伤,你知道吗?”记者在医院询问一些正在输液的患者。“中暑算工伤,真没听说过。”一名患者说,许多亲戚和朋友都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有几个因天热中暑送医院急救,连医药费都是自掏腰包。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中暑是因为天气炎热所致,其中一些是从事室外露天高温作业和室内接触高热源工作的劳动者,并不知道发生职业性中暑后,可以申请职业病诊断,并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申请职业性中暑

鉴定者寥寥无几

“每年只有一两例来申请鉴定。”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陈葆春说,相对于其他的职业病而言,劳动者大多数对“职业性中暑”的概念并不知晓。中暑往往来得快,好得也快,医疗费用相对较少,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中暑职业病诊断。即使有人来咨询,因职业病起点诊断“门槛”高,最终往往选择放弃。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发的中暑,才能属于工伤的范畴,个人生活中暑则不算,必须到指定的职业病医疗机构进行鉴定。” 陈葆春说,一般高温中暑不容易认定工伤,因为职业中暑诊断不同于尘肺病、矽肺病等职业病,可以通过拍片等直观地了解病情。中暑是一种急症,大多中暑者不可能“舍近求远”送往指定医院,且经过治疗后,相关症状就会缓解,属于已过性症状,所以职业鉴定有难度。只有那些中暑后无法继续工作,留有严重后遗症的能涉及工伤认定。

“有的中暑患者,送到医院休息一下午,就能恢复正常。很多劳动者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再加上还要回原用人单位工作,很多人顾及面子,多愿意与用人单位‘私了’。”陈葆春说。

职业性中暑

50年前就是职业病

陈葆春介绍,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起病急骤,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我国现行的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将中暑分为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后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与热衰竭。

陈葆春表示,职业性中暑享受工伤待遇并非始于今日。1957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生产和技术条件,将危害劳动者健康比较严重的十四种疾病列入职业病名单,其中职业性中暑在十四种职业病中占据两种,热射病和热痉挛为其一,日射病为其二。职业性中暑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陈葆春告诉记者,与尘肺病和职业中毒等常见职业病相比,劳动者对于职业性中暑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的知晓程度较低。很多人认为,中暑是由于天气炎热所致,而较少考虑用人单位在预防职业性中暑方面,与预防尘肺病和职业中毒一样,承担有防止有害因素损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因此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在发生职业性中暑后,不知道可以申请职业病诊断,从而享有相应的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中暑申请职业病

鉴定程序复杂

去年,陈葆春曾处理过一起因高温作业引发的中暑案例。去年夏天,在合肥某工厂工作的张霞(化名),在下班途中突然感到胸闷、心慌,随之一头倒在地上。

气象局发布的当日气象信息显示,15时至18时,气温在37.5℃左右。张霞被送到医院急诊室,整个人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医生将其诊断为中暑(重度)。张霞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十几天,情况才慢慢好转。

“十几天,张霞花了近十万元,这时家人才想起来申请职业病鉴定。”陈葆春说,不过当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张霞就职的企业称,张霞是在下班途中中暑的,不是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算工伤。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高温被列为法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将职业性中暑列为法定职业病。”陈葆春介绍,职业性中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中暑职工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中暑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工作环境符合高温条件,并被职业病鉴定机构认定为职业性中暑。

“后来,我们找了张霞的工友证实,张霞在工作中已经有中暑症状,头晕、恶心呕吐等,这才帮张霞争取到了工伤赔偿。”陈葆春说。

防暑降温

亟待走上法治轨道

据了解,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引发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重症患者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目前,夏季高温环境下的防暑降温工作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些用人单位防暑降温措施不得力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也屡屡上演。

陈葆春认为,中暑后进行职业病鉴定申请的劳动者之所以少,与要求提供劳动合同、劳务关系证明、工作中引发的证明等证据材料也有关系,很多用人单位并不配合或不愿意提供有关证明,以免影响自己声誉。

“坦白说,即使申请职业病鉴定成功了,劳动者还要依据此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鉴定,一来可能耗时比较长,二来最终可能也拿不到太多赔偿,三来还有可能与用人单位撕破脸、工作不保。”陈葆春分析说。

陈葆春认为,对于防暑降温,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监管,让防暑降温不是停留在“献爱心”、“送清凉”的随意行为,而是真正按照法律规定来,成为用人单位与全社会的一种法定责任。

陈葆春认为,应当将防暑降温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来推进。“劳动者申请了中暑职业病诊断,这样可以促使用人单位与其他劳动者重视防暑降温工作,减少因暑热而引起的疾病或者死亡,从而让防暑降温工作步入良性循环。”他说。

安徽省35家医疗机构可诊断职业病

职业病诊断机构名单:

◆合肥市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职业病防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市职业病防 治院)、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中铁四局集团中心医院、合肥同仁康复医院

◆芜湖市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蚌埠市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

◆淮南市 淮南市职业病防治所、淮南矿业集团职防院、淮南新康医院

◆马鞍山 马鞍山中心医院

◆淮北市 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

◆铜陵市 铜陵市人民医院、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铜陵有色职防院、铜陵县医院

◆安庆市 安庆市立医院、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黄山市 黄山市人民医院

◆阜阳市 阜阳市人民医院、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谢桥医院

◆宿州市 宿州市立医院、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中煤三建职工医院

◆滁州市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六安市 六安市人民医院、六安市中医院

◆宣城市 宣城市人民医院

◆池州市 池州市人民医院

◆亳州市 亳州市人民医院

新闻链接

粉尘不止会爆炸,尘肺病才是永远的痛

专家解读昆山爆炸事故

本报讯 当更多人把目光盯在昆山“8·2”爆炸事故的成因、责任归属等问题上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昆山爆炸事故背后暴露的职业病之忧。今天上午,记者采访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陈葆春。

粉尘危害极大, 面粉也会发生爆炸

“许多行业都会产生粉尘,比如矿山、金属厂、石料加工、室内装修等,粉尘危害巨大,一方面可引起爆炸,一方面导致尘肺病。”陈葆春介绍。

#p#分页标题#e#

陈葆春说,汽车轮毂抛光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粉尘,一种粉尘就是铝合金轮毂在抛光过程中产生的东西,那就是铝粉,这个铝粉一旦被点燃以后,反应力是非常大的。再一个打磨材料本身就得消耗,砂石粉尘、铝粉粉尘,都容易混合,所以常年累积、不及时清理积累的话就会越来越多,浓度一高,别说用明火了,只要有静电都会爆炸。爆炸在瞬间就会发生,根本控制不住。

目前已知七类物质的粉尘具有爆炸性:金属(如镁粉、铝粉);煤炭;粮食(如小麦、淀粉);饲料(如血粉、鱼粉);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林产品(如纸粉、木粉);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粉尘的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生在煤矿、面粉厂、糖厂、纺织厂、硫磺厂、饲料、塑料、金属加工厂及粮库等厂矿企业。这与粉尘爆炸所需条件有关。粉尘爆炸本身是一类特殊的燃烧现象,它也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条件。

吸入人体的“灰” 是潜在“杀手”

据报道,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工人介绍,公司工作环境较差,干一天活后,整个人都会“变黑”,“那种灰粘在皮肤上就掉不下来。”

陈葆春表示,相对突然夺命的粉尘爆炸,粘在皮肤上、被吸入体内的“灰”本身就是潜藏的“杀手”。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3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数据表明,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占报告总例数的87.72%。报告显示,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和建筑行业的职业病病例数较多,共占报告总数的73.53%。

农民工是尘肺病的最大受害群体。目前,在全国接触粉尘作业的职工中,从事煤炭、建材、金属矿山、隧道施工等尘肺病高发行业的农民工人数超过了80%。特别是煤矿开采或打磨车间,如果采用干式作业,粉尘浓度可以超过国家标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在此环境下作业短则1年就可引发尘肺病,接触1~2年几乎无一幸免,劳动者不但将丧失劳动能力,且病死率很高。(夏鹏程 吴云霞 万阳 本报记者 付艳)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