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妇幼保健


“互联网+”打通妇幼卫生服务最后“堵点”

2015-08-17 09:48 | 来源: | 浏览 :

“互联网+”打通妇幼卫生服务最后“堵点”

    聚焦苏州医改

    8月6日,2015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两岸四地电子健康论坛在苏州开幕,来自全球的30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期间,“东道主”苏州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方法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备受瞩目,作为其重要内容的妇幼信息化工作也崭露头角。

    怀孕三个月左右要去医院建卡,遇上人多各种手续下来得花小半天,如今在手机上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信息填写登记建卡;规产检项目结果往往要等上一两小时甚至一两天,通过手机就能查询结果;小婴儿营养发育状况如何,在线一查便知……今年3月,一款名为“孕育桥”的APP率先在苏州推广使用,为全市妇幼群体提供全方位、便捷的移动关爱信息服务,苏州妇幼信息化又迈出关键一步。目前,软件注册用户已达1.4万名。

    “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强大的功能,除了软件本身模块设计,最关键的是基础数据的共享,这离不开越来越成熟的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苏州市妇幼保健所所长王菁告诉记者,近年来,苏州妇幼卫生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围着这个平台转,她边说边在工作电脑上点开“苏州市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婚前检查、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出生证管理、妇女病普查、电子台账等一系列板块立即呈现眼前,几乎涵盖妇幼保健工作涉及所有领域,,且全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都使用该平台并共享所有信息。

    而这个平台苏州早在2009年就率先投入使用。妇幼工作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但因其涉及的面广、点细,工作量非大,且如果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无法共用共享,还会出现很多重复劳动。以产妇临盆为例,以前如果不在建卡的医院生产,医生必须重新做检查,容易耽误最佳诊治时机。这时候,拥有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电子健康档案显得尤为必要。上世纪80年代末,妇幼卫生机构开始通过应用计算机进行围产保健信息的管理,将围产保健卡内容手动输入到计算机,拉开了妇幼信息化的序幕。

    “当时薄薄的围产保健卡砌满了办公室一面墙,非常壮观。”王菁回忆,直到2000年,苏州与北大生育健康研究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合作开发了“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才开始无纸化运行,且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始摸索互联互通。2008年该项目的终止成为苏州妇幼信息化的重要转折,同年,基础扎实的苏州正式开发现在使用的“苏州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并于2009年在全市范围统一部署实施。目前,全市11个妇幼保健机构、46家二级以上助产机构、1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115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548家托幼机构在使用该信息平台,实现了服务机构全覆盖。

    苏州妇幼信息化工作真正引起全国关注是在2012年。原苏州市卫生局凭借该平台成功申报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联合会合作项目“孕产妇及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试点,成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试点城市。并于两年后高质量通过验收。此后,苏州在2014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妇幼保健信息专业委员会年会、第五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等“国”字头会议上交流发言,苏州妇幼信息化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来取经的城市络绎不绝。

    不久前下发的《苏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智慧医疗战略,要求孕产妇保健管理领域探索建立以“患者智能医疗软件”为处方形式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牵头部门,苏州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除了完善推广APP提供移动医疗服务,还将拓展其监管信息系统功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共享平台数据,比如从平台获得流动人口分娩信息、获得数据监测计免儿童有没有体检,还可以做公安人口基本信息库数据重要来源等。

    凭借“互联网+”打通了妇幼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苏州市出生缺陷干预、母婴安全等领域得到优先发展,妇女儿童卫生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4年,该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为95.9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8.77%、产前筛查率95.57%、出生缺陷发生率5.52‰。

    本报记者 陈雨薇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