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新闻


养老机构将纳入定点医疗保障-十堰晚报数字报

2015-05-30 23:03 | 来源: | 浏览 :

  昨日上午,市政协召开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议,针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建议。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框架,市政府将通过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将养老机构纳入定点医疗保障范围等方式,满足居民日益迫切的社会养老需求。

  在专题协商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还为如何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本报记者将委员们的新观点、好办法为您一一呈现。

  ■记者 马俊杰通讯员 肖军

  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51个

  据市政府通报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显示,目前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5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3%,其中城区(不含郧阳区)有14.42万人,占城区常住总人口的17.6%。

  从人员类型上分析,失能、半失能老人有8.5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6%;60岁以上“空巢”老人12万人。从城乡分布上分析,城镇老年人口占26.1%,农村占73.9%,其中城市“三无”老人2950人,农村五保老人3.23万人。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51个,其中公办城市养老机构20个(城市福利院12个、老年公寓8个,养老床位2640张);农村福利院124个,养老床位12496张;社会养老机构7个,床位1032张。

  今年新开工建设3家公办养老机构

  报告显示,近3年来,我市投入1.77亿元新改扩建城市公办养老机构11所,新增床位1780张,集中供养城市“三无”老人1142人;投入2.4亿元新改扩建农村福利院85所,新增床位517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9000余人。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建设公办养老机构3家,批准筹建民办养老机构3家,规划新增床位500张。

  同时,我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市级“95081”社会养老呼叫信息服务中心,共接受养老服务咨询5.1万人次,接受养老服务呼叫3.2万人次,有效链接加盟养老服务组织2.9万人次,有效服务1.8万人次。

  公办一床难求,民办常“吃不饱”

  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制约。调查显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社会上只有约6%—8%的老年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且主要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此外,价格仍是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主要考虑的原因之一。据调查,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退休后养老金水平普遍在每月1800—2500元,而目前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平均每月需2500元左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费用更高,仅护理费每月需1400—2400元,全部费用每月需3000—5000元,导致部分老人想入住养老机构养老,但没有能力到养老机构养老。

  从结构上看,公办养老机构因收费相对较低,床位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因收费相对较高,床位入住率不高,造成一部分资源闲置。如市老年公寓作为全市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有床位217张,入住率达100%,养老床位排队等候,一床难求。

  将养老机构纳入定点医疗保障

  目前,我市已着手制订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在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建立和落实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制度,在全市推行养老服务机构意外保险制度,探索实施养老护理保险制度,降低社会办养老机构经营服务风险,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通过推进“民建公助”、“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将养老机构纳入定点医疗保障范围,打通医保政策瓶颈。通过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送上门的居家服务和走出家门的社区服务。抓紧制定社会养老服务效果评估办法,实行等级评定制度。

  部分政协委员建议

  发展“迷你型”养老院模式

  黄宏伟 市政协委员、市侨联主席

  建议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协商机制;由民政部门牵头,理清现有养老资源有哪些可以整合,提出整合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综合试点,明确试点内容、目标、实施方案。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促进以养老地产为主的各类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迷你型”养老院服务模式,通过依托社区、以私人化为主体的养老院,弥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方面的不足,解决机构养老在观念上的障碍,为机构养老的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伍启刚市政协常委

  市太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

  由于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康复及护理服务,造成许多老人将医院当成“养老院”,即使病治好了,也要占着床位不出院,形成严重的“压床”现象,造成医院的医疗资源无法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建议在一定规模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实施医护养一体化。如在城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开设老年人门诊,设置老年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科室,为住养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没有生病时,由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一旦生病或突发疾病或旧病复发,即刻进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对老人进行相关治疗和专业护理,康复期间则由康复中心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

  公办养老机构应退出竞争领域

  庹明生 市政协常委

  十堰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 “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将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市场让渡给市场主体,避免与民争利,激发市场活力,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开放市场,向民间资本和民办机构开放财政补贴项目,使他们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做好“医养融合”顶层设计

  刘建明市政协委员、郧阳区政府副区长

  应将“医养融合”确定为公共服务,坚持其公益性、基础性、普惠性和非营利性,突出社会效益。建议市政府把“医养融合”纳入“十三五”规划,做好“医养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制定全市“医养融合”实施方案。在“医养融合”中充分展现中医药重养身、治未病的优势,在治疗老年病、病后康复、慢病治疗、养身保健等方面发挥作用;“医养融合”机构应按照突出“养老”、优在“护理”、贵在“保健”、特在“治疗”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医和养的关系。

  建立一个虚拟养老社区

  刘丽市政协委员、张湾区工商联主席

  建议放开社会力量登记注册企业性质养老机构的政策限制,鼓励养老型社区、住宅小区开发,发展民营的“居家养老”模式。依托社区,将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社区和周边,通过上门服务、专业化料理等,建立一个虚拟养老社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用多种经营弥补养老经营亏损,实现养老产业良性互补。

  通过创新融资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逐步形成以民资为主的局面。重点培育民间慈善组织,通过他们向社会募集资金,兴办养老院,允许慈善基金和养老院以个人名字命名,由捐款人确定资金使用方向等。

  建立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平台

  陈文森市政协委员、市阳光医院董事长

  目前,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脱节问题十分突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与“有行无市”现象并存,社会上碎片化、零散化的养老需求还没有形成有钱可赚的规模市场。建议媒体开办养老频道,投资开发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平台,把千家万户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各类养老服务实体的供给信息连接起来,促进供需对接,培育养老市场。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