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新闻


铜陵市城乡居民医保并轨运行良好

2014-07-04 09:37 | 来源: | 浏览 :

 

铜陵市城乡居民医保并轨运行良好

  2014-07-03 来源: 铜陵新闻网

今年59岁的方福(化名)是铜陵县天门镇朱村村民,因患白血病,今年在市人民医院进行四次化疗,花去医疗费用200582.37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其报销了101658.91元。从去年8月起,我市又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又为其报销了34346.85元,切实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

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2013年5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运行,,按照制度并轨、统一政策,体制并轨、统一管理,基金不减、待遇不降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取长补短,彻底解决了城乡医保制度分割、城乡居民同城不能享受相同待遇等问题。根据原城镇居民规定病种政策和原新农合慢性病门诊补偿政策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制定了统一的城乡居民慢性病门诊费用补助办法,明确了27种一类慢性病和6种二类慢性病的病种及相应的补助标准,配套制定了《铜陵市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从2013年起,年度内个人自付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达到起付线(2万元)后,大病医疗保险给予分段按比例报销,有效提高城乡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

一年来的运行数据显示,并轨后医疗保障水平稳中有升。从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运行满一年,共完成就医结算18.7万人次,支付医疗待遇18539万元。其中门诊统筹发生11.7万人次,基金支付84万元;门诊慢性病结算2.1万人次,基金支付1099万元;住院分娩补偿2309人次,基金补偿160万元;住院结算4.6万人次,基金支付17196万元。普通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56.2%,比并轨前新农合55.8%和城镇居民医保53.6%的实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了0.4和2.6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1.6%,城乡居民医疗待遇得到了充分保障。

报销目录范围扩大,特别是农村居民可报销药品目录从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128种增加到2397种。运行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药占比由并轨前的30%提高到37%,原来在医院住院期间医生要求患者去门诊自行购买的大部分自费药品现在被纳入到可报销范围,进一步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用药需求。大病人员和农村居民生育及意外伤害医疗待遇提高。并轨后,农村居民剖腹产分娩补助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200元(含省住院分娩补助300元),目前已有610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剖腹产分娩补助待遇。原新农合参保人员发生无责任人意外伤害的医疗费用,符合政策范围的在扣除起付线后按45%比例报销,最高封顶2万元,并轨后按照住院政策报销,上不封顶。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后,城乡居民共有599人获得补偿金额491万元,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后实际报销比例提高了10.67%。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湖边村参保居民丁力(化名)就享受了并轨后的益处。今年2月,丁力不慎在家门口跌倒致尺骨骨折,在市公安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医疗费用共7932.17元,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按普通住院为其报销了5374.13元,而原新农合意外伤害政策按可报费用的40%报销,最多只能报销3172.87元。

并轨也有利于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医院就诊。通过调整起付线、报销比例适当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实际报销比例,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住院医疗待遇比原新农合有所提高,其中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从66.9%提高到70.9%,一级医院报销比例从51.8%提高到68.7%,二级医院报销比例从59.3%提高到 61.2%;在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医疗待遇从48.6%降到48.1%,下降了0.5个百分点,差别化医疗待遇有助于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市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来的运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卫生部门的医院管理系统与金保系统相互独立,增加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量;原新农合参保人员基础信息错误率较高,影响部分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及时结算住院费用;农村居民不习惯代扣代缴工作,影响参保缴费进度等。针对这些问题,市人社局积极优化服务流程,改变慢性病门诊费用平时由患者垫付、年底到中心集中报销的方式,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省去群众奔波之苦;推行“一趟式”服务模式,让参保人员只须来社保经办机构一次,就可以办妥费用结报工作;开展“家门口”式服务,方便省外异地定居参保人员,收效良好。

今后,市人社局将进一步简化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方式,强化基金管理,加强分析评估,建立政策调整机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听取参保群众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改进,力争实现参保人员、基金、定点医院三方利益的和谐统一。 方文婷徐宝民

(责编: 施绍琴)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