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资讯


通化药企破百户产品多达4200种

2014-12-04 14:46 | 来源: | 浏览 :

  大公网12月1日长春电(记者 尹健)今年,拥有“中国医药城”桂冠的通化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全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稳步攀升,规模已接近全市规上工业的半壁江山,医药行业产值实现653.2亿元,同比增长26.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医药康复、医药文化“七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市制药企业发展到百余户,品种达4200多种。

  抓住市场发展机遇 构筑产业战略格局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医疗服务与大数据产业结合、医药流通与信息产业、药食结合、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此,通化市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为构建智慧通化、大健康产业新格局筑牢根基。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从种植、研发、生产、医疗、健康等整体布局,到科技研发、整合并购、产业发展、智能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系统产业发展工程。

  今年8月初,省科技厅会同通化市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举办主题为“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作为长白山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企业技术难题向科学问题转化,推进医药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沈阳药科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等14家相关科研单位推介了各自优势领域和转让成果。对接会上,还组织了医药健康领域重点研发单位(平台)成果展览,重点展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相关中省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4家,国家与省级相关创新平台6大类77个。同时,收集展示了中药新药、保健食品等7大类286项科技创新成果。修正药业等10余户企业与相关单位进行了现场洽谈,就新产品研发、中药二次开发技术咨询展开对接。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的不二选择。日前,通化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接洽了仁和集团、首旅集团、中兴恒和集团、晋商联盟集团、瑞意公司和中国两弹一星文化发展促进会等,就医药企业合作、健康养生、汽车自驾游基地、冰雪旅游等健康产业项目进行了深入洽谈、对接。并与晋商联盟集团就建设大健康产业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确立起通化大健康产业实行健康管理、建立大数据库、开展智能健康服务的战略构想。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近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先后成立了医药行业办公室、“医药城”建设领导小组、医药产业发展推进组,统筹谋划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制度,相继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小巨人”企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改组、改制、破产重组、联合兼并、上市融资,对客商征地办厂、企业征地改造、开拓市场、新产品开发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去年,该市还出台了《通化市支持医药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全面支持医药企业技术转让、新版GMP改造和兼并重组,康美、步长集团、四环医药等大批著名集团相继来通化洽谈投资,兴办制药企业。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等要素。通化市集成整合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努力构建常态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交流转化平台,引导更多的域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及优秀成果的转移转化。投资规划建设了“通化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把医药创新成果的研发、中试、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同时,还先后以万通药业中试中心为载体,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共建了研发基地;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东宝生物科技园,与长春中医药大学联合建设“中药新药研发与检测实验室”;引进沈阳药科大学,与通化医药高新区共建了产学研实习基地和研发实验室。

  随着通化医药高新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后,以通化医药高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的中关村吉林科技产业园,有效调动和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成为全市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通化市政府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成功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今年,通化市政府与中国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医药高等院校,围绕医药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及共建研发基地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目前,通化金马药业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联合开展的“人参颗粒及系列产品的研发”项目已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吉林农业大学与集安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签订了技术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协议。

  同时,该市还建设了吉林省首家医药高新区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张伯礼成为首位进站工作的院士,目前,院士专家团队与修正、集安益盛药业等5户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努力推动企业亿元大品种迈上10亿元台阶。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科技创新,为“医药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3年,通化东宝药业自主研发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通过了欧盟认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可生产胰岛素的国家,打破了外国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格局,国外品牌被迫降价20%。斯达舒、万通筋骨片、碟脉灵等产品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早在20年前,通化市制药工业产品以滋补药为主,品种比较单调、科技含量低、市场容量小。如今,全市有3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16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在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通化市紧紧抓住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健康产业、朝阳产业的有利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提升通化医药健康产业的影响力,着力将通化建设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重要的高端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和医药名城。

#p#分页标题#e#

  作为中药现代化“第一车间”的中药种植业,是医药健康产业链的第一环节。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通化市推广人参、五味子、细辛等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中药材GAP种植标准,提升药材品质和产量,增强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提高道地中药材自给率。到去年末,全市中药材、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2万亩。

  医药商贸物流体系建设粗具规模,通化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中国通化快大人参产业园人参交易市场、吉参电商平台建成运营。同时,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与医药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长白山医药文化和旅游产业新平台,建设的振国养生谷、长白山中药材博物馆和长白山药谷植物园、人参之路、民俗村等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聚。

  通化市科技局依托通化医药技术成果转移服务平台,与通化医药高新区共建了通化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孵化。“利用β-葡萄糖苷酶工业化生产稀有人参皂苷”等20余项科研成果正在孵化,吉林大学的“林蛙抗菌肽提取新工艺及其制剂研发”等一批科研成果已成功孵化,实现产业化。

  同时,医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纷纷与科研机构、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70多位专家学者,成立了医药科技专家顾问团,引进留学归国和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并涌现出一批科研带头人。王振国作为“复方天仙胶囊”研发负责人,先后荣获“世界个人发明最高研究奖”、“将军勋章”等称号,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冷春生,不仅承担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原料药、制剂的研发任务,还挑起了将其实现3000公斤产能的工业化、国际化的重任,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端生物科技领域的垄断。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通化市医药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树立了医药知名品牌。全市有“斯达舒”、“甘舒霖”、“新开河”、“唯达宁”等13件医药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市驰名商标总数的66%,占全省医药领域驰名商标的65%。

  同时,通化市医药企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中成药年加工能力达到8万多吨,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60户,医药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和80%以上的县级城市。北京、上海、长春、南京等地一些著名医院已成为通化医药新产品临床试验的协作医院。东宝、万通、振国等企业开展了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正在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百余户,其中,修正、东宝、万通、金马、茂祥等11户企业已经发展为集团公司,东宝、金马等5户企业独立上市,位居全国地级上市医药企业首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