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学前沿


上海应筹建卫生研究院 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2015-07-05 10:50 | 来源: | 浏览 :

  作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一方重镇,上海该如何在医疗科技创新上再上一层楼?昨天,在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上海创建医学科创中心的实践与探索”院士沙龙上,针对上海医疗科研机构之间团队协作缺乏的现状,多位专家院士提出,上海应筹建卫生研究院,组建起一个具有统筹经费、科研项目功能的平台,促使上海医疗的研发投入更有效地得到利用,并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医疗资源丰富,但协同合作不够

  谈到医学,想到上海;说起看病,想到上海——这是全国人民对上海医疗卫生的好印象。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市已建有64家市级医学科研机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0个。

  28位两院院士铸就了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高地,全国医学界仅3位获得过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两位出在上海;从学科上来看,上海3所医科院校位列最新公布的医科大学全国排名前十之列。

  这样雄厚的科研实力,本应硕果连连,,但纵观近年来上海的医疗卫生的发展势头,尽管出现了像联影、微创等一批优秀企业,也有瑞金医院陈赛娟团队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但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处长郑忠民认为,上海在医疗领域的研发优势并未更充分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去年底,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肖泽萍就“十三五”规划以及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相关问题,在上海市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开展专题调研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60多家机构,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团队协作还十分缺乏。”

  走出“小作坊”的传统研发时代

  小单位、小团体的合作曾经是上海人取得科研成就的法宝。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遗传学专家曾溢滔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在国际上领先的17项成果后发现,这几乎都是“小作坊”通力合作的成果。不过按照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这样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正如郑忠民所言,当今时代,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强弱,不是看它坐拥了多少资源,而是看资源整合能力如何。

  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处长张勘指出,目前影响“医学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医学科研机构与依托单位紧密融合不够;二是“创新与转化、整合与协同”机制发挥不充分;三是科研投入不足与效率低下并存——总的来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整体统筹、充分调度、深谙科学管理、洞察现实需求与学科基础、并基于“需求与基础”对未来方向做出精准判断和战略规划的管理者与协调者。

  “这应该是一个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紧密依托于医疗卫生机构,并对接科技服务与资本市场。”张勘说。

  建平台使医疗科研投入产出比更佳

  这样一个平台,到底如何具体化,如何真正落地?已有榜样可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通过基金或协议的方式资助美国国内外2000余个研究机构,个人和团体均可向其申请课题,NIH也会发放课题,吸引科学家们组建团队共同研究攻关。

  “这样课题就不会局限在某些医院或科研院所手中,可有效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而且政府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发布研究项目。”张勘说。多位专家院士建议,上海卫生研究院就应建成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它应当担负起资源集成者和组织协调引领者的责任,以引领、组织并服务于科研机构及科学家,来加快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的转化,争取使卫生资源产生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

  有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海卫生研究院“虚实结合”的构想:虚体部分包括临床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重点医学实验室、医学科研机构;实体中心包括项目管理中心、科技支撑平台、国际合作中心等。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