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听任医疗资源配置恶性循环下去
近日,《广州日报》记者深入广州地区一所综合医院儿科以及儿科专科医院蹲点,亲历了儿科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儿科医生面对着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多数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不主动配合诊治,他们身后往往是心焦的家属。儿科医生与病儿的配备比例严重低于成人患者。由于缺少医生,一位值夜班的儿科医生4小时看了49个病人,而有的医生最多一天做16台手术。和成人科室相比,儿科又往往是收入“洼地”。长期“看病累、压力大、收入低”,使得医生流失严重,有儿科教授哀叹:“年轻医生都跑光了。”
如果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在“辛勤的园丁”中,肯定应该包括儿科医生。因为“花朵”们都免不了生病,如果没有医生,“花朵”们就不能健康成长,未来祖国的健康也会出问题。
但是显而易见,儿科医生目前的地位跟他们的重要作用很不相称。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所掌握的资源缺乏,更意味着广大少年儿童,所享受的医疗资源比起别的人群也相对缺乏。一个医生4小时看49个病人,对医生来讲是辛苦,对于病儿来讲,就等于在短短时段中,49个孩子只拥有一个医生。大病小病,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什么是看病难?这就是看病难。
这也再次暴露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老问题。我们的医疗资源,从总量来讲,是不够充分的。而这本来不充分的医疗资源,配置又不均衡。显然,儿科属于资源配置比较少的那一类。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也不均衡,大医院拥有较好的医生和设备,以及相对高的收入。而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则各种资源严重不足。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被边缘化的科室和医院,越是步履维艰。而患者就诊也就越发不易。
那些科室也好,医疗机构也好,虽然掌握的资源属于弱势,但社会的需求量却很“强势”,小朋友生了病需要去就诊,更需要在社区就近及时有效的就诊,而不是都挤到几家大医院去。因此,无论是国家的政策层面,还是医疗机构的层面,都需要有一些倾斜。特别是在核心的待遇问题上,,要想方设法把“洼地”变成“平地”甚至“高地”,培养和留住人才。有了人,其他的问题都好办。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兴的技术,作为均衡医疗资源的手段。日前,全国首家由三甲医院支撑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启用,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连锁药店通过网络,即可以找三甲医院专家看病,不用再都挤到医院现场去了。这就是很好的技术手段,它实际上是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配置的一种方式,值得推广。当然,在均衡资源的同时,扩大资源,做大蛋糕,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责任编辑:HN666)
- 泰国BPK9国际医院:以高标准医疗服务,
自2023年1月8日中国政府允许中国公民出入境且免除入境隔离... - 专家服务团下基层 助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王槐志,率领重庆市人民医... - 成功案例丨荣联助力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信息
近日,荣联科技集团实施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顺... - 36位诺奖得主视频祝贺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
12月24日,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揭牌。上海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