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疾病防控


东营:新年7天假 医生提醒做好疾病预防健康过大年

2015-02-24 11:57 | 来源: | 浏览 :

我市医生提醒:呼吸道疾病、食源性疾病要时刻提防爆竹易伤人要躲避

  大众网东营2月19日讯 新年7天长假已开启,不少市民外出旅游、走亲访友、交际应酬等活动众多,,处于心理放松身体却紧张的特殊时期,出现饮食无度、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也时有发生。2月19日(大年初一),记者从我市医院多科室了解到,每年春节假日期间,往往是呼吸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多发期,同时也是炸伤、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峰期,市民务必要时刻做好防范。

  防呼吸道疾病:

  及时补充温开水勿急于减衣

  据中国天气预报东营未来七天气温显示,春节期间,我市主要以晴暖天气为主,最高温度达到10℃,最低零下4℃,最冷天气或将出现在除夕晚间,而除夕晚间由于室外活动较多,也提醒市民做好御寒措施。

  记者从市立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及部分社区卫生门诊了解到,目前,由于天气干燥,加之气温上升后,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较为多发,建议市民依然需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减衣,尽量少去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引发疾病。

  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德勇建议市民,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昼夜温差依然较大,而气温变暖后也往往更会让人们粗心大意,过早地减少衣物,容易引发感冒。“建议大家适量锻炼增强自身抗病免疫力,同时,尽量减少共用场合的聚会、逛街等活动,避免交叉传染。”张主任提醒,“冬春交替季节,往往也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加上气候较为干燥,而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难免说话多,可每天多补充些水分,避免口干舌燥而引起一些其他不适感。”

  防腹泻:

  饮食不宜过凉、过辣过油腻忌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

  春节期间,饮食花样多,各类贝类、海鲜等水产品也处于销售旺季,且各类油炸食品、火锅等高热、高油脂食品较多,建议市民一定要合理膳食,切勿暴饮暴食,或三餐不规律而引起肠胃不适。

  记者了解到,随着春节的临近,目前,年货市场上各类贝壳类、海鲜等水产品在春节期间也处于销售旺季。我市营养专家建议,这类水产品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容易引起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建议少吃为妙,烹饪前也务必要处理干净,谨防腐败变质食品上餐桌。

  对此,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万国华也建议,虽然已经立春,天气逐渐转暖,但节日期间的饮食也不宜过凉,各类冷饮、啤酒等也要适度喝。“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吃的不要过油腻、过辛辣,不要暴饮暴食,更不要三餐无规律,多食用诸如橙子、桔子等黄色水果,菠菜、韭菜等绿叶类蔬菜,可适量多食用一些动物肝脏为宜。”

  防炸伤:

  看好孩子勿玩火放烟花爆竹要躲远

  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急诊科了解到,随着人们对安全的关注意识提高,放烟花爆竹被炸伤情况也逐年减少,但仍需提醒,儿童放烟花活动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以避免意外情况出现。

  目前,我市各烟花爆竹销售点开张已有一段时日,东城沂河路某路段一销售点老板刘素芳介绍,今年的烟花多推出“个人燃放类”,这类烟花口径较小,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市民购买时不妨关注一下。

  对此,我市安监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提醒,春节期间,市民尽量不要购买、燃放“三无”类烟花爆竹,燃放烟花之前,也需认真、仔细阅读产品燃放说明,尽量选择室外空旷场地燃放,避开线路,及枯草较多的草坪,燃放时尽量不使用打火机去引燃,引燃后远离现场,保证身体与鞭炮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一旦不小心被爆竹炸伤后,勿慌张,需及时拨打120,或尽快将患者送至就近医院进行治疗。

  防一氧化碳中毒:

  及时检修室内排气系统窗户开个缝

  春节期间,多数故乡在农村的务工人员也多返乡过年,而不少家庭也多以煤炉取暖的较多,此时,也一定要及时检修一下排气系统,谨防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发生。

  对此,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任爱农主任也提醒,供暖季也是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的高发季节,市民务必要注意用气安全,保持居室内良好的通风,并定期检查煤气有无泄漏情况,排风管是否通畅。

  对于在室内安装了煤气炉、煤炉等设施的,晚间睡觉前务必要检查一下开关是否关闭,不影响保暖的前提下可适当给窗户开个缝,保持居室内通风,一旦出现类似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者,要及时将患者搬离至通风处,并打开门窗通风,及时将患者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春节假日期间,市民参与各类聚会、走亲访友、游玩等活动者较多,我市保健专家建议市民务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还要节制饮食,适量饮酒,避免身体疲劳过度,以免造成身体不适;同时,走亲访友驾车上路也要集中精力,谨慎驾车;诸如高血压、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要注意以休息为主,避免过度劳累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