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疾病防控


北大:中国慢病患者达2.6亿 预防关口须往前移

2017-03-08 23:21 | 来源: | 浏览 :
与会专家与会专家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列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何处着手?有代表委员认为,提高慢性病防控管理水平是关键之一。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慢病规划解读与卫生政策研究座谈会”于2017年3月3日在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举行。国务院办公厅于2月14日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下简称《慢病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此次规划的制定字字珠玑,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规划中提及的“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好的肺炎、流感等疫苗”这一策略,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的一项科研结果可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次座谈会上,来自政界、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解读规划、科学研究如何为政策提供支持、建设健康中国过程中政府、学界、企业所应扮演的角色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处长吴静,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慢病处主任科员段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辉,赛诺菲巴斯德总经理彭浩云,以及光华健康协会校友和特邀媒体。

  政策解读:亮点突出,慢性病防治管将融合发展

  从总体上讲,慢性病规划有哪些亮点?吴良有处长介绍,与五年前的规划相比,此次规划为中长期规划,更为符合慢性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控规律,规划所称慢性病的范畴也进行调整扩展。整个规划论证的过程更加严谨,降低过早死亡率这一核心目标的提出更加易于考核评价,效果性指标的制定将为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特别强调慢性病防治管融合发展的理念,突出以防为主,提出了健康期望寿命等新概念,防治策略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以零级预防到三级预防为主线,覆盖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三类人群,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主要策略方面,从主体到环境,提出政策支持、环境支持和技术支持措施。规划以专栏形式,突出强调了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吴良有处长在介绍具体的策略措施时表示。

  “规划中共出现了25处健康管理,凸显健康管理在今后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需要医保发挥杠杆作用,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吴良有介绍,规划中提到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无疑将提升慢性病预防性支出的比重。

  科学研究提供政策支持:花1块接种疫苗,省10几块钱的医药费

  规划中还有一些新的提法,比如将“临床可诊断、治疗有手段、群众可接受、国家能负担”的疾病筛检技术列为公共卫生措施,“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肺炎、流感疫苗”,这些措施的出台将对今后慢性病防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提出,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高、医疗负担重、适宜人群疫苗接种率低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估疫苗接种的成本收益,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是大家最关注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辉对该研究项目进行了介绍。该研究旨在科学评估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对于降低慢阻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高发慢病之一)患者医疗花费负担的有效性。项目组在重庆与宁波两地共选取1872例60-75岁“慢阻肺”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接种疫苗的田野实验方法,经过近3年的跟踪调查以及计量分析,得出了接种疫苗在样本人群中的成本收益比。

  “我们发现对样本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以及流感肺炎联合疫苗所能节省的医疗花费,包括门诊以及常备药,分别646元、889元、以及1032元。”王辉教授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给定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成本价分别为49元和158元,上述疫苗接种组合的经济成本收益比大致分别为1:13、1:6、1:5。倘若考虑到肺炎疫苗的有效期为5年,并且假设有效期内疫苗每年预防效果恒定不变,肺炎疫苗以及流感肺炎联合疫苗的有效成本收益会上升为1:28与1:13。

  从更深层次意义来看,此次调研与分析也是学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体现了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现代化。正如王辉教授所言,“我们希望这个研究为相关制订政策提供范式,政府、科研机构与社会其他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也希望今后出现更多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应用前沿方法的研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证据与研究参考。”

  未来10年慢病死亡率下降20% ,关键在如何“行”

  “全世界现在预期寿命80岁以上的国家有28个,76岁以上的国家有55个,中国是76岁,排在第55名。整体的健康水平在世界上不算最差,也不算做的特别突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将健康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在陈玉宇教授看来,这也是此次慢病规划出台的意义和作用,这是过去20、30年忽略的。比如,现在给了一些目标,4种慢病导致的死亡率5年降低10%,10年降低20%,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认为,对于慢病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知”与“行”。所谓“知”,就是认知。放眼全球,从这次规划的内容来看 ,中国在如何理解健康事业、慢病管理等已经具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视野,可以说走在世界前列,完全不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规划逊色。

  接下来就是“行”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快速实现目标?陈玉宇教授分析,应该重点关注两大人群,一是人数比较多的农村低收入人群,教育水平、承担各种健康服务的能力等都比较弱。这部分不可能靠产业界进来,这些人也不在他们的目标人群范围内。解决这部分人的健康问题需要政界和学界达成共识,将政府的财政资源更多花在基层医疗机构,为他们建立体检档案进行管理健康教育等。这些人群的平均寿命可能已比富裕人群差10岁,财政倾斜后提高10%的目标可能很快便会达到。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将财政投资在基层医院,帮助贫困人口进行慢病方面知识的教育、干预、防治结合等,对于扭转社会收入分配不平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就是让收入较高的人群能够获得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健康干预和慢病管理。这也是产业界关心的市场。可以考虑的切入点包括:大数据的慢病档案,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新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等等。在这些领域中,既存在着商业机会,也存在着诸多政策障碍。

  在陈玉宇教授看来,中长期规划目标能不能彻底实现,取决于政府对于资源的平衡和分配,如何解决弱势人群问题,如何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到各个领域,为不同重点的人群服务。

  企业责任:配合政策规划,支持学术研究

  “中国的慢病患者达到2.6亿,慢病是导致死亡的主因占总疾病的70%,以老年人的慢病患者为例,流感和肺炎往往引起有关疾病的恶性循环,危及生命,预防非常的重要,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发病。”赛诺菲巴斯德总经理彭浩云表示,在规划实践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企业们应加强和相关部门的对接,积极支持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发展,努力为促进免疫接种,对慢病防控能力的发展,促进专家探讨免疫接种和慢病防控的可行性模式,推进疫苗接种作为慢病防治之一,并进行落实。

  个人角色:预防关口往前移,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慢病的防控,除了政界学界企业界共同努力外,个人的所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就表示,目前我们的观念已经在转变,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但他强调,慢性病牵扯到每个人,要群防群控,也要个人出发,把关口往前移,锻炼、控制饮食,改变不良行为等等。

  梁晓峰主任指出,现代医疗手段不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即便人均寿命得以提高,如果没有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可能一辈子的积蓄都会用于吃药看病,这是最可怕的结局。事实上,日常的生活习惯对于慢病发病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建国初期,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改水改厕,洗手,喝开水、不要吃生冷,曾经使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得到迅速的提高。现在我们想进一步提高的话,也应该注重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此次《慢病规划》中提倡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实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拥有更有质量的生活水平。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