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疾病防控


培训世界一流搜救队

2014-06-17 09:22 | 来源: | 浏览 :

  在北京西六环外凤凰岭山脚下,有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倾斜倒塌的房屋、被砸得千疮百孔的汽车等,不知道的人会误以为这里是曾经的地震留下的创伤。

  这片“废墟”便是中国第一个专业化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以模拟出几乎所有的被埋压状况,演练各种搜救项目。自2008年建成以来,王念法和他的同事除了参与救援行动之外,都在这里培训国家救援队、省级救援队、应急管理官员和志愿者。

  记者试着走进一栋倾斜的楼房,没走几步,便觉一阵眩晕。同行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赶紧提醒我们,眩晕的时候不要看地下,要看窗外,否则容易摔倒。

  与现场救援相比,这里的工作没有硝烟,却同样是战场。现场1分钟,场外10年功。高效的救援需要平时科学的训练和积累。“救援工作是在和死神决斗,你就在生与死的那个界限处。”多次参与地震救援的王念法深有感触地说,“救援工作要的是质量,要的是救一个活一个。”

  “把模拟的当真的做”,这是王念法对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灾难现场的真实效果,王念法和同事们苦心琢磨,经常在沙石瓦砾中一待就是一天,确定救援难点各不相同、可以运用多项救援技能的模拟废墟;为节省经费,教官们常常靠着两个小铲车和一个小吊车搭建废墟。数九寒天,冻僵了手脚;炎夏酷暑,湿透了衣裤。又黑又瘦的王念法,一干起工作,就精力充沛,那么脏累的活儿干下来,没叫过一次苦。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宋彦云感叹,“别人以为培训工作是一个轻松的活,其实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现场救援。夏天,室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学员们在午休,念法和其他教官还要搭建训练废墟,做好训练装备的准备,确实非常艰苦。”

  “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官,尽管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王念法仍然觉得自己水平还不够。记者看到一份王念法写的《赴德国THW学习总结》,在这份总结上,他总结了9条救援培训原则,还写下了18点感想。“王念法特别喜欢钻研,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救援培训。”宋彦云这样评价说。

  除了传授实践操作经验,把自己在国内外救援现场、在国外培训学习积累的知识写下来,形成理论知识,教给更多的人,是王念法的心愿。据了解,他参与编写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培训考核大纲》,在学员中广受好评。

  要培养一名救援队员,一般需要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那也只能学会基本的技能,可去救灾现场承担一定的工作,但并不十分专业。”王念法说,真正合格的救援队员得从真正的救援中成长起来。

  严格的培训,灾难的洗礼,中国的救援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现场,甘肃地震救援队成功救出了被困35小时的杨金凤老人。当甘肃地震救援队队长、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苏琼碰到教官王念法时,他激动地叙述起他们学以致用的救援过程。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王念法心里就乐开了花,“我国灾难比较多,拥有专业救援能力的人越多,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就越有保障。”

  如今,王念法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力量不断壮大,人数由初期的222人扩编至现在的480人。成立14年来,先后16次执行国内外救援任务,可同时实施异地、多点、长时间救援行动,救援能力大幅度提升。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二支、世界第十二支重型救援队。

  说起这些,王念法备感自豪。(经济日报记者 刘松柏)

(编辑:和讯网站)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