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专家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物榜重磅推出!
“千人计划”专家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物榜重磅推出!
2015/04/28 千人计划网
分享:
导读
他们全面提高了科技研发、应用能力、注重科研成果在一线的转化与推广,切实增强了科技研发能力;他们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创业成果。今天,就让千人计划网小编带您一起走近“千人计划”专家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物!
谢晓亮:摘得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系该奖首位华人得主
日前,2015年的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揭晓,“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与斯坦福大学教授KarlDeisseroth分享,以表彰两位杰出学者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技术创新,包括光遗传学以及单分子生物学,以及这些技术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如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避免试管婴儿的遗传性疾病等。
徐希平:让梦想在祖国大地上绽放
30年前,他远赴日本和美国求学,那时国内医疗技术较为落后,他壮志在胸闯荡国外,为的是在医疗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十年间,他从一个中国的“赤脚医生”变成了美国的“哈佛教授”。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由丑小鸭到金凤凰的蜕变,已经达到了个人梦想的顶峰。
谭蔚泓:一位海归科学家的行动与梦想 走在分子抗癌的长征路上
荣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依旧在路上,“我总认为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去做一些事情”。科研就是要允许失败,搞科学研究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如果实验都能把预见证实了,研究也就没有新意了。
戴立忠:创新医药 科技报国
面对国内部分重大传染性疾病严峻的防治形势,他主动放弃拥有多年的美国绿卡,毅然归国创业。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核酸检测技术平台,抢占世界核酸检测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被誉为世界生物医药检测技术“革命性的突破”。
马宁宁:让中国药拯救玻璃人
“我的梦想是让中国10万血友病人,不再怕流血,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坐在窗明几净的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里,身为研发副总经理的马宁宁博士,让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朱远源:中国核酸药业的领军者
他面对百亿美元投资规模的全球小核酸制药产业,只用了占其千分之一的投资额,就令自己在专利技术、药研进展和产业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实现了以小搏大,他的企业被权威媒体评为“2013年亚洲新兴企业”前八强。
朱青生:推动医疗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Guidant公司任职的10年间,他在心脏起搏领域做了大量开发性研究。发明的起搏器自动阈值控制方法至今仍在该公司研发最先进的起搏器产品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参与了双室心电起搏的研究开发,该治疗技术的系列产品现有40多亿美元的全球市场;开创了心肌梗死起搏、心肌再生的生物疗法等科研项目;先后担任不同级别的科研和部门经理等职务,独立或合伙拥有200多项美国专利。
刘凤鸣:从草原走出的创业家
卫校毕业以后,刘凤鸣被分配到当地的疾控中心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的他,不仅考取了包头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还在1989年获得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当时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主席刘力生教授,从此与心血管药理学结下不解之缘。
刘新旗:我要“守护中国人的健康”
作为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刘新旗博士的科研人生,不仅仅将研究成果封存于学术殿堂之上;更是以优质、有效的产品造福社会,真正为“守护中国人健康”这一平凡又伟大的梦想而努力,用埋藏在心里的报国志愿和学术精神,托起健康产业的中国梦。
江必旺:“微球王国”缔造者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是之前外国几乎垄断了这项技术,而且费用高昂。江博士带领的团队研发出新技术,使相应的关键材料国产化,极大降低了胰岛素的成本,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这样既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又使产品具备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许嘉森:中国个体化医疗产业的开拓者
“个体化医疗,可以为病人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许嘉森表示,以费用昂贵的肿瘤治疗为例,少则花费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而无数的临床研究表明,同一肿瘤治疗药物,对有的病人有效,对有的病人却用处不大,甚至产生极端副作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药物,病人就要不断地进行尝试,不断地换药,既浪费了大量费用,又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身体痛苦。
张发明:生物医药的科研先锋
从事生物医药研究20多年,身系多项研发专利的张发明已然成为生物产业的“钻石人才”,这为他实现梦想打下了基础。打破进口药垄断,研发出中国自己的生物医药的梦想犹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渐渐生根发芽,最终在他43岁时开花——那一年,他完成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成为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企业的领军人,开启了用智慧解除人类病痛的新旅程。
何伟:让中国患有眼疾的穷人能治得起病
也许是因为从医出身的经历,“千人计划”入选者、辽宁何氏医院院长何伟谈得最多的是公益,“让中国患有眼疾的穷人能够治得起病”亦是何伟在创办医院而后投身产业、探索教育这一路上恪守的信念。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何伟放弃早年在日本打拼的一切成果,毅然回国从头开始。
段燕文:为国家挺起民族健康脊梁做贡献
段燕文自1993年四川大学毕业后,远赴大洋彼岸留学,后率领华人科学家团队回到家乡长沙创新创业,最终成为哈药慈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经近20年的苦心研究,时至今日,身为中央“千人计划”09年首批国家特聘专家的段燕文,在中药抗肿瘤药物、抗癌转移药物、诱导癌细胞分化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担任国家“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多个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创新基金、重点新产品、湖南省重点计划等20余个科研项目。
姜国辉:以科学和实业报国
依托姜国辉多年的研究,美中公司推出了肽美蓝莓胶原蛋白肽复合粉、清诺亚麻酸软胶囊、参草蛹虫草人参复合片、北冬虫夏草米等多项产品,这些产品在一步步实现着“非药物干预”的目标。目前,该产品被列为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以及青岛市政府合作进行的“脂肪肝及相关代谢性疾病非药物干预专项”项目产品。
谢良志:世界生物制药业 谁执彩练当空舞
#p#分页标题#e#谢良志有充分的自信开始神州细胞的未来之旅。他2002年回国,8年以来的技术、工艺、人才和市场的积累,使得公司能够在生物制药领域一展雄图。就如同红军在延安修养生息,干部和经验的准备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基础。
黎志良:打造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台积电
“有目标,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黎志良常常谈到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生物医药领域的台积电,,我们不但要解决国内生物医药开发同行的问题,而且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生物药CMO服务商,推动国际生物药物生产版图的重新划分。
楼柏良:把新药研发全程引入中国
在国外一流学府的技术积累与一流企业的工作经验,使他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创业的切入点:成立一家医药类技术外包服务公司,在为国际巨头提供新药研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中国的医药研发人才,把新药研发的全过程介绍到中国来。2003年,楼柏良在美国注册“Pharmaron”,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业缘关系寻找客户;2004年,他在北京注册“康龙化成”,开始说服美国客户把一部分业务交给“康龙化成”...
收藏(0)
推荐(0)
- 徐浩宇:以更大责任担当走好创新发展之路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徐浩宇 新华... - 专访派真生物李华鹏博士:π-Alpha
得益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 - 刀锋绝技 质造不凡——深圳广尔美丽周国伟
周国伟,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专业,专注于精细整形外科手术近20... - 诺和诺德周霞萍:投身中国重大慢性病管理持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 周霞萍 后疫情时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