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来的种子在大医“学术特区”生根发芽
刘强教授正在耐心指导学生
肿瘤中心PI联席会议
肿瘤中心开展学生学术夏令营活动
日前,大连医科大学刘强教授成功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东北三省医学领域唯一入选者,也成为该校自主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一人,标志着大医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国外也传来喜讯,该校汪洋教授获得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此基金是由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共同设立的人才项目,资助我国青年学者与英国合作者之间的交流互访与合作研究活动。
刘强和汪洋都是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的教授,显示出了该中心强大的科研实力。2011年9月,以刘强教授为核心的高端肿瘤创新团队正式落户大医,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了解到,这一团队只是大医推出的“人才强校”战略的一个缩影,外来的人才在“学术特区”里,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哈佛大学医学专家被吸引到大连
肿瘤中心是以“肿瘤创新团队”为支撑,以肿瘤机制研究为基础,以肿瘤预防为重点,以肿瘤个体化治疗为中心,以转化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发为目标的国际化医疗学术中心。在大连医科大学“学术特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肿瘤创新团队3年多来引领科技前沿,注重平台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打造人才高地,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也逐渐壮大,由成立之初的15人,发展到今天会聚了“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攀登学者等各类各层次人才在内的50人的科研团队,已成为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高水平肿瘤研究团队。
以团队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大连医科大学在辽宁省内开创了先河,并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肿瘤创新团队的放大效应很快显现,成为大医在国内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2012年3月中旬,“大连医科大学高端人才引进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知名高校进行公开招聘。现任大医药学院副院长的刘丕旭当时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科学家,他当时听了宣讲后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现在他已经组建了由1名科研助理、2名博士后、3名博士、10余个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而且,他的夫人程海凌在他的影响下,也放弃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大医第二临床学院组建肿瘤研究所,担任所长。
肿瘤团队签约之后,大医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又陆续引进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麻彤辉教授;引进了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乐卫东教授;引进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汇华教授;引进的36岁汪洋教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在“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辽宁特聘教授”等各类人才评选中,大医入选人数都位居前列,真正打造了人才建设高地。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学术特区”究竟特在哪里?
大医在肿瘤中心创建之初就坚定不移地实行“学术特区”管理模式,向着“打造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人才高地、学术高峰”的建设目标前进。该校党委书记周万春提出:“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创新中心实行特区式团队管理模式,要大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文化环境”。
“特区”首先体现在中心创建的特事特办上:肿瘤中心从基础实验室改造到配置设备仪器仅花了短短半年时间,并于2012年6月完成全部的硬件建设;团队骨干人员在2013年9月前全部到岗。此外,学校为肿瘤中心改造了近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筹建了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搭建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新购进了一系列高端实验设备,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累计投入科研启动经费4000余万元。
为了使肿瘤中心的运行更加高效、科学,保证学术特区管理,刘强教授与大家一起制定了“家规”,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中心成立了PI(课题组负责人)联席委员会,PI联席会对肿瘤中心的发展规划、仪器设备采购、教师职务评聘、PI引进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只有超过1/2的PI投票同意才能通过决议。如今PI联席会已召开22次会议,形成130多项决议。管理模式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PI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职PI、现任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的雷海新教授介绍说,PI负责制使PI对自己的课题组有很大的自主权,与国际接轨的方式让他们迅速适应、如鱼得水、干劲十足。PI联席会则真正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理念,在中心重大事件的决策上,负责人刘强和大家一样只有一票表决权,而行政副院长只能列席会议而没有表决权,教授的意见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既引领学术前沿又增强辐射效应
3年间,肿瘤中心陆续获批组建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肿瘤干细胞联合实验室、辽宁省肿瘤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辽宁省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2013年,以刘强为负责人,创新团队成员为骨干组建的“肿瘤干细胞的信号网络干预”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东北地区临床医药领域首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突破。3年间,肿瘤中心共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命中率42%,特别是2014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占全校总数的23.8%。中心还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肿瘤中心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学术特区”的管理模式给肿瘤中心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肿瘤中心也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与大医现有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发挥辐射效应,提升了全校的科研水平。中心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行资源公用共享、平台共建共管,并对全校师生开放使用。肿瘤中心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目前,,辽宁省肿瘤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和基因组及个体化医疗中心都已筹建完毕开始运行。肿瘤中心还与学校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合作建立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p#分页标题#e#肿瘤中心培养学生总数130人,其中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12人。2013级博士研究生徐岭植当初正是被肿瘤中心这种特别的管理模式和研究氛围所吸引,考取了中心的博士。如今,他已经独立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这种特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品格和科研精神。”徐岭植说。
回想过去的三年时光,刘强说:“我们就像一颗颗外来的种子,在大医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三年前,他怀揣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来到大医,如今,他依然雄心壮志,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规划:争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生物治疗中心、建设基因组测序中心、构建“大肿瘤”研究团队……
[责任编辑:李琎涵]
- 2022 AD/PD国际会议:深入探索肠
欧洲时间3月20日,2022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国际会议(... - CRISPR技术首次在美用于癌症患者!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刊登了一项癌症免疫疗法的临床试... - 科学家发现癌基因MYC新功能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 - 史上最大规模外显子测序!这些基因和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根据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