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交流


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学术大餐—CGOG年会2015

2015-10-22 11:25 | 来源: | 浏览 :

  “精准医疗绝不是单纯的讲基因,个体化医疗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10月17日,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第一天,大会主席、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为每一个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即所谓right patient,right therapy,我们离这个梦想还很远。精准医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时代性,一个今天的精准医疗方法,也许三年以后就变得不精准了。但目前,,这是一条合适的路。”

  同样的治疗,为何是不同的结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疾病诊疗模式也逐渐被“颠覆”。10月17日,在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实验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所长徐瑞华表示,精准医学正在改变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模式,政策法规上也要跟随精准医学的模式进行适度改变,加快创新药物的上市。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而对于胃肠肿瘤领域来说,精准医疗存在的意义在于将每个不同个体的临床信息、基因组信息等与患者的治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最大化地使患者获益。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中国抗癌协会(CACA)、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办,论坛以“专注、汇聚、精准”为主题,邀请了欧美、日韩、中国台湾最富盛名的胃肠肿瘤学家的参会。徐瑞华表示,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新挑战,现有的经典研究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甚至成为临床新药特别是靶向药物的阻碍。徐瑞华说,在精准医学指导下的药物临床研究,包含精准的药物、合适的人群和精准的剂量。而传统的一期、二期、三期程序,时间周期长,费用高;而没有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研究成功率低,获益小。过去十年,一批新的靶向药物开发成功,但基本都是基于针对特定通道、靶点、突变的单药临床试验结果,也就是仅对部分特定肿瘤有特异效果,但大多数肿瘤并非由单一通道、靶点、突变决定其恶性特性特质,因而这类药物效果不显著或很快产生抗药性。精准医学正在改变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模式,通过靶点筛选、Umbrella和Basket方法的应用,开展不同或同一靶点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与此同时,政策法规上也要跟随精准医学的模式进行适度改变,加快创新药物的上市。

  据悉,论坛将持续至18日,内容覆盖食管癌、胃癌、肠癌、胃肠间质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胰腺癌等多个疾病领域,全面聚焦相关瘤肿的最新进展、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比如Heinz-Josef LENZ教授讲授肠癌精准医疗的现状与未来;林东昕院士结合自己在食管癌分子分型领域中的重大进展谈如何推动食管癌诊治的临床实践;循环肿瘤细胞(CTC)国际研究第一团队的Min YU博士介绍CTC指导肿瘤治疗的价值与挑战;熊磊博士结合目前的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在肿瘤临床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和瓶颈;沈琳教授就目前肿瘤领域热点-免疫治疗在胃肠肿瘤中的基础与临床进行阐述;李健教授讲授从基因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谈GIST精准医学发展方向;Manish A SHA和张小田教授则分别讲授欧美与中国食管鳞癌和腺癌的精准医疗实践。

  同时论坛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胃肠肿瘤病历进行多学科讨论(MDT),通过真实世界病历的讨论加深认识、促进发展。“专注、汇聚、精准”,本次论坛将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协作,极大地推动中国胃肠肿瘤领域的发展,为胃肠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方法。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