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资讯


评论:以医生临床能力“论英雄”是理性回归

2014-08-07 16:59 | 来源: | 浏览 :

  医生水平高不高,手术说了算。深圳医改又添新举措。日前,深圳市医管中心运行管理部部长徐勇表示,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9级的人才评价制度。该制度将打破传统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未来,深圳医生的收入将有可能直接与级数挂钩,医生收入或将不再与医院收入挂钩。(8月6日《中国医药报》)

  在我看来,,深圳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9级,比如1~3级为基础层,以过往3年手术量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不涉及手术难度,平均每年达到门槛分数即可,这是在对传统医疗考核体制说“不”,是一种可贵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即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这两个指标对很多临床医生而言,构成了很大考验:临床看病时无暇搞科研,晋升时科研指标却成了心病;搞科研,则分散了不少临床看病精力。这种状况导致,越是优秀医生越要搞科研,临床看病时间越来越少,守在临床一线的大多是资质低的医生、进修医生,加剧患者的“看好医生难”。这也让人不由疑惑:写论文搞课题难道比看病救人还重要吗?

  尤其是,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不看手术做了多少台,却看论文发了多少篇,造就了“高职称、低能力”的畸形现实:有些主任、外科医生甚至连手术都不会做,而那些医术娴熟、专注治病、医德良好的医生却难以获得公正待遇。纵使有科研论文指标的层层下压,也未必能搞出多少优秀的科研成果,一些医生或科室为论文而论文,每年即使生产成百上千篇论文,真正能推动临床运用的,可谓寥寥。

  更甚者,甚至会产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一些临床医生为拿到科研课题,不得不搞关系、走后门,还有些繁忙的临床医生为完成科研任务,不惜窃取他人科研成果,用论文形式将其占为己有。据报道,有的医药公司还为自己产品杜撰学术论文,然后以重金收买资深医生,署上他的大名,为医药公司产品代言,而被收买者不花时间和精力就完成了一篇科研论文,双方可谓互利互惠,各得其所。

  由此观之,深圳在国内首推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变革,以临床能力“论英雄”,对患者、医生、医院而言都是利好。优秀医生被科研“解放”,患者能多挂他们的号;临床能力出色的医生不用再“瞎搞科研”、追求“硕果累累”,只要以病人为中心,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地位与薪酬;医院也不用再聘请“高职称、低能力”的“绣花枕头”。总之,以临床能力“论英雄”,才符合医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职,病人才会真正得到尊重和呵护,医院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价值。(何勇海)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