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请进来 上海医疗援藏20年日喀则医疗水平跨越式发展
日喀则,藏语称之为“水土肥美的庄园”,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人们习惯于把日喀则称为“后藏”。今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从1995年5月,上海第一批49名干部赴藏,到今年整整20年,上海已先后选派7批376名优秀干部进藏工作。记者近日实地来到上海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及拉孜、定日、萨迦等县采访,切身体会到了援藏带给日喀则的改变之大。
东方网记者单冉8月17日报道:走进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记者发现走廊和科室的环境都特别朴实。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告诉记者,人民医院于1955年5月成立,当时硬件条件很差,只有24个科室,医护人员43名,20张床位。“医院刚组建时,,建筑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房子都是土坯房子,上面盖着铁皮,没有电,手术都做不了。”变化是从第一批上海援藏干部到来之后,人民医院逐渐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上海援建了病房,干部病区,综合病房,影像楼等,投入了高压氧舱、B超彩超,1.5t核磁共振、CT等设备,使得人民医院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观。”米玛多吉说,医院现在已经拥有了120急救中心,一个综合门诊,16个病区,64个专业临床科室,现在成为了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综合性的三级乙等医院。
由于日喀则处在边境地区,地理位置半径很大,人口稀疏,交通非常不便。“到老百姓跟前就诊,交通工具非常紧缺,援藏资金还投入了急救车辆、专业用车,极大提高了医院的急救能力。”米玛多吉补充说道。
“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人才队伍
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成立59年,上海七批援藏干部不仅大力支持医院硬件建设,更在医疗人才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从第一批援藏开始,地区人民医院每年派1-2批专业团队到所在对口的援藏城市尤其是上海的各个区县学习。“今年已经是第七批了,当时我本人就是第一批接收培训的人员之一,在1996年被派到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进行培训。经过一批批进修学习,这些医务人员如今都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及专家组。”米玛多吉告诉记者。
“上海援藏”请进来,即上海从第一批到第七批援藏队伍建立新的项目和科研课题,手把手的通过项目和课题进行培训,得到静安、奉贤等各个区的各大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第七批援藏干部,不到一个月时间进入角色,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新的培训模式,如抓项目,抓课题,进行人员带队,不到一年,地区人民医院先后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上海市儿童医院成立技术合作交流医院。”
一个个项目收获好成效
米玛多吉表示,原来医院只能做胃镜诊断术,通过调研以后,上海中山医院派出两批专家组为人民医院组建内窥镜诊疗中心,建立了人才梯队,同时对日喀则地区覆盖的75万农牧民群众现场做了包括胃镜、肠镜等内窥镜下的诊断、治疗技术,援藏干部手把手的带教当地医生。
根据当地高原病、常见病等特点,组建了新的内窥镜科研课题申报国家项目,派出团队在上海中山医院培训。目前,第一批队伍已经培训结束回到西藏,可以熟练开展内窥镜疑难病及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此外,地区人民医院还和上海市儿童医院开展了双向培训,成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等。
医院门诊量等每年递增10%
如今,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年接诊量、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每年以10%递增。米玛多吉表示,从98年援藏干部来之前,医院年门诊量没突破1万,住院量没突破4千,手术量没突破1千,到第7批援藏干部来了之后,截止去年,医院的年门诊量已有14万,其中住院病人8千,手术病人3千。
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沈辉最后自豪地告诉记者:“上海支援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20年的所有项目都保留着,除必要技术更新外,设备等全都充分得到利用,充分为当地老百姓造福。”
- 泰国BPK9国际医院:以高标准医疗服务,
自2023年1月8日中国政府允许中国公民出入境且免除入境隔离... - 专家服务团下基层 助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王槐志,率领重庆市人民医... - 成功案例丨荣联助力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信息
近日,荣联科技集团实施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顺... - 36位诺奖得主视频祝贺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
12月24日,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揭牌。上海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