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臂成就分级诊疗“美丽传说”
近日,本报报道,作为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我省将制订全省性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
去大医院看病,“一号难求”,医疗资源为何胖瘦不均?出了医疗纠纷,医患间互生敌意,白色暴力何时能休?异地医保去报销,过程繁琐,苦不堪言,“全国漫游”能否有序开展?要解决挂号难、医患愁、医保累这“三大难”,必须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可见其在决策者心中的重要性。
这几年,“医闹”事件频发,尽管每起事件的缘起和是非曲直各不相同,但其结果只有一个——“双输”。有人说,沉重的医患关系亟须“减负”,首先需要给医院和医生“减负”。但现实呢?患者面对“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的诊疗常态,难免怨声载道;而医生一天要看无数病人,身心疲惫,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重视医患沟通。在行政管制下,优秀的医疗资源总是向顶尖流动,于是这边大医院人满为患,那边小医院门庭冷落。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主导体制是“国营医院+国有医生”模式,即“官医”制度,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优秀医生集中在大中城市三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缺乏受居民信任的好医生,从而无法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反之,也正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患者不得不大量集中到高等级医院看门诊,漫长的挂号、短暂的诊疗、医患沟通的严重缺失,痛苦的就诊体验,这一切才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最直接诱因。
老百姓看病,希望身边就有“庙”,“不排队”“服务好”,但重要的是“庙”里得有信得过的“菩萨”。分级诊疗,目标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政府将希冀的目光首先投向地理上的接近性——“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医院”,然而,“地理接近”并非“心理接近”。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朝着“合理分流”的方向努力,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分层服务改革,但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格局依然相距甚远。分级诊疗的实质是将医疗资源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在目前已形成的资源倒金字塔格局下,资源调整本来难度就很大,再加上我国不同区域之间情况迥异,更增加了复杂性。
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说法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患者的流动可以通过计划指令来实现,改革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现实却“当头一棒”,当医联体由行政指令“拉郎配”组建时,既无法应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又很难灵活准确配置医疗资源的供给。因此,分级诊疗的建立,不能指望依靠行政力量一蹴而就。基层人才的培养、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分级诊疗的关键;医保付费机制改革,是调整就医流向的重要杠杆;医联体的组建需要利益纽带,必须涉及运作机制、补偿机制及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
因其重要性,曾有专家强调,要想发展好分级诊疗,需要壮士断臂的勇气;也因其复杂性,曾有人调侃,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要祛除“看病难”的毒瘤,让老百姓轻松就医,政府只能以壮士断臂的勇气,书写分级诊疗的“美丽传说”。既要摆脱行政管制对医疗资源流动的束缚,又要发挥好行政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作用,保障需求、投入资源、培养人才,调动和引导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科学、灵活地配置资源。在医疗资源不均衡,就医盲目无序的现状下,分级诊疗体系无疑是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破解“看病难”的一剂药方。
□本报评论员贾 蕴
(原标题:壮士断臂成就分级诊疗“美丽传说”)
- 新冠用药的9个避坑指南,吃错药不是开玩笑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居民感染新冠病毒可以选择居家治疗,很多人... - 没被新冠打垮,却因为乱服药进了ICU?
近日,有各部门出台的“新十条”颁布,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 - 专家权威解读:二甲双胍二联口服降糖药物的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时... - 为什么服连花清瘟治感冒不留后遗症
俗话说,感冒是百病之源。虽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治疗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