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资讯


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4-09-20 22:41 | 来源: | 浏览 :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2010年4月,市科委启动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即“G20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了高效的统筹工作机制,由市主管领导牵头,市科委联合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投资促进局专门成立G20工作组,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年翻番,3年过千亿的一期工程目标。

2012年10月,G20工程二期启动;2014年4月,市政府发布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等12个重大专项。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发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快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代表领域,服务首都创新发展。

一、生物医药产业是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抓手

(一)符合北京发展定位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和北京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十一五”以来,通过行业政策引导、产业环境建设、财政资金支持等举措,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北京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和全国医药产业的领军力量。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由2003-2007年度的9%上升到2008-2012年度的22.7%,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型”逐步向“科技驱动型”方向转型。2012年,科技转化效率位居全市六大高技术制造业之首;北京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2%,在全市制造业中贡献度排名第二,仅次于汽车制造业。2013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全部企业营业收入860.3亿元,同比增速13.6%,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北京医药工业利润总额125.1亿元,排名第5,利润率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连续10年全国排名第一。

(二)资源要素优势突出

北京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72家相关院所。截至2012年,北京拥有全国40%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的国家工程中心,20%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国际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全国生命科学领域50%的院士、65%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110名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368名专家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数量居全国之首。 “十二五”至今,北京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经费超过22亿元,约占全国27%,居全国首位。2010-2012年,北京取得新药临床批件295个,全国占比18.23%,居全国首位。

(三)产业基础扎实

产业要素方面,实施G20工程推动产业规模2年翻番,3年过千亿,2013年增至1176.3亿元。5亿元以上单品种总数达到23个,包括北京第一个本土培育的10亿元大品种“凯时”。吸引6大医药跨国公司在京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以北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南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园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实现收入占全市医药工业的80%以上,集聚效应显著。

政策机制方面,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各委办局集体决策重大事项,合力落实推进;政府资金实现了全链条覆盖、重点阶段集中支持的布局模式,加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招标采购、医保目录等关键行业政策有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从市场端拉动了创新。

二、创新驱动效果明显

政府引导创新投入。4年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经费超过12亿元、市统筹经费超过10亿元,推动超过230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54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2013年,北京地区获得“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市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合计超过8.6亿元,带动总投资21.4亿元。一方面通过大品种改造提升,使得北京10亿元以上大品种达8个、5亿元以上品种达23个,占到全市医药制造业规模的25.6%;另一方面推动华润赛科创新品种“左乙拉西坦”等15个优秀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悦康药业“拉呋替丁胶囊”等12个创新优秀品种获得生产批件;引导和推动百济神州与德国默克雪兰诺等30项成果在京落地,为后续发展储备了一批创新品种。

G20工程已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抓手。4年吸引36个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团队来京发展,近400亿资金投资北京。2013年新引进刘宏宇蛋白药物设计及生物活性评价团队等11个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团队来京发展,其中9个团队在京落地;推动韩永信、陈小江、罗侣松入选第三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截至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共9人入选;魏世峰、张兴民等13人获得第九批“海聚工程计划”,截至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共85位入选,来自于G20、ABO企业有37人;沈月雷等3位引进人才获得中组部第十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截至目前北京已有42位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家入选,其中有23位来自于G20、ABO企业,有力支撑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主动引进创新“增量”成效显著。2013年,来京投资总金额107.3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个,4年累计投资金额超过400亿元,24家跨国制药企业在京建立总部、研发中心或高端制造基地。主动引进的创新“增量”在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整体规模上对产业贡献都超过了70%,在促进“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创新环境日益完善

完善全产业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市科委、人行营业管理部、市银监局、市金融工作局继续深化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2013年11家试点商业银行共为94家企业提供217笔贷款,共计金额36.5亿,其中中小微企业78家,贷款额达到9.4亿元,同比增长了7.7%。实施4年,财政科技经费7500万,引导17家商业金融机构为193家北京生物医药类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59.36亿,超过200倍的放大作用。在国家发改委、市发改委的支持下,发起成立我国第一支专注于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专业基金——“崇德弘信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2.63亿元;联合德福资本等12家投资机构发起组建“北京生物医药投资联合体”,集合资金规模超过50亿元。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产业创新。加强医药互动,组织北京临床药理基地成立“临床CRO联盟”,加大对北京创新医药品种的临床试验研究支撑,调动北京40余家临床机构资源,4年服务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品种超过1000余项,2013年服务北京生物医药企业434个项目,合计6593万元,分别比2012年提高29.6%和15.7%,其中,服务G20企业达到总金额4514万元,比2012年增长36.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国际服务收入超过9亿元,连续7年销售收入和国际订单同步增长。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