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患之间


“手术台上加价”是将医患关系异化为消费关系

2015-10-22 10:49 | 来源: | 浏览 :

  奔着广告上宣称的120元包皮手术去的,没想到躺在手术台上后,医生却说还需要做另外两种手术。无奈之下,在交了590元手术费后,男子又交了1225元,还给医院写下1400元欠条。提起事情经过,家住陕西宝鸡农村的袁先生后悔不已。(10月18日《华商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经济上并不宽裕的老百姓压抑着自己求医问药的利益诉求。在低价手术费的诱导下,袁先生走进医院试图解决“切身之痛”;然而,“手术台上加价”不仅让他承受了经济上的损伤,还让他遭遇了心理上的痛苦和伤害,也切割了医患之间的社会信任。

  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成为待宰的羔羊;这样的“漫天要价”,显然背离了医生的角色规范和职业伦理。在传统社会,医生备受尊重,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较高位置;笔者依然清晰地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也会做一碗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荷包蛋,来招待前来送医送药的乡村医生;而在现代社会,医生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却大为下降。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矛盾凸显期,医疗领域 “乱花渐欲迷人眼”:医药不分家带来的“以药养医”、大处方等乱象,监管漏洞滋生的假药链条、医托骗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健康长寿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求医问药的过程却充满了无奈和艰辛。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让医生和患者都成为受害者。

  治病救人的医生一旦以牟利为终极目标,这样的“价值失落”,自然会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患者。“手术台上加价”不仅增添了患者的就医成本,而且将一些临床应用并不成熟的技术运用到手术中;钻进“钱眼”的医生即使“荷包鼓鼓”,也背离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良知与底线。

  虚假宣传也好, “手术台上加价”也罢,都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伤。医生背离专业主义和职业精神的行为,让袁先生选择了“用脚投票”,到另一家公立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当医生的手术刀成为赚钱的工具,当患者成为医生的“利益蛋糕”,医患关系的破裂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在他看来,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只有将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价值观念中,,医者才会有“仁心”;如果将医患关系异化为消费关系,如果将患者当成“摇钱树”,医生难免会上演“变形记”,变得自私、麻木与冷漠,成为一个生意人。

wx_logo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