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学前沿


医患联手跑好心梗生死营救接力赛

2014-09-20 22:40 | 来源: | 浏览 :

2014年9月18日,浙江杭州——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能在发病后的120分钟黄金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将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在我国,由于患者自身及医疗急救体系等原因导致时间延误,使绝大多数AMI患者错过了救治的佳时间,救治现状令人堪忧!

9月18日,在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生命时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急性心梗规范化救治项目媒体沟通会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生命时报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霍勇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共同呼吁:让患者、急救系统、急诊科医生、心脏科医生携手跑好“心梗患者生死营救的接力赛”,不要再让时间延误成为急性心梗治疗的“死结”。

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还和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大众健康传播媒体生命时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今后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心血管健康促进活动、心血管疾病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入友好的合作,共同为国人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即将在今年11月20日发起的首个“中国心梗日”项目,成为双方的首次正式合作。他们希望通过借助全媒体的传播平台,帮助国人摆脱“心梗抢救拖延症”,把握住心梗治疗的黄金期。

群众拖延成心梗救治老大难,自救能力急待提高

AMI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其原因有:患者就诊延迟;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时间长。

因此,想要让这场“心梗患者生死营救的接力赛”取得完美的成绩,任何一环都不能掉链子。尤其是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的第一棒。

老百姓平时就应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特别是有冠心病或者有AMI高危因素的患者,例如有家族史,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肥胖、吸烟、过度劳累者。

高危人群应警惕胸痛等心梗症状,一旦发病就立刻停止任何活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6 mg),每5分钟重复服用1次。

若含服硝酸甘油3片仍无效,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只有这样,才能使急救中心及时派出配备有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和除颤器等设施完备的救护车,将患者快速地运送到附近能提供24小时心脏急救的医院接受治疗,完成“心梗抢救的第二棒”。

急性心梗救治规范化,医生在行动

在“心梗患者生死营救的接力赛”中,拿到第三棒的是医院急诊科、心脏科的医生。

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医师应迅速做出诊断并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应迅速完成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力争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以明确诊断。

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收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开始溶栓,或在90分钟内开始行急诊PTCA治疗。

霍勇教授介绍,2011年11月28日,在原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师协会立项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开始启动,该项目覆盖了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3家三级甲等医院。

第一阶段,项目的实施重点是在医院环节,通过多项措施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早期再灌注率,推动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规范化。

为推广第一期的成功经验及改进发现的问题,在2014年将启动项目二期工程,医院规模预计扩大至200家有急诊PCI资质的医院及周边的二级及基层医院,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将重点探索改进STEMI患者的转运模式,建立行政支持下的STEMI区域救治网络,以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

在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韩雅玲院士介绍,2014年4月17日,兰州正式启动了全军急性心梗规范化救治项目,共有65家医院报名参加,已经有60家医院启动,截至8月20日共收到462份病例报告表。

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全军系统的D2B,D2N时间及达标率均未达到指南要求;虽然达标率略高于全国数据,但达标时间明显长于全国数据。

医生媒体携手打造“中国心梗防治联盟”

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生命时报社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学会首次和大众健康传播媒体进行“战略联姻”。

双方希望,在心血管病领域,搭建一个“海纳百川”,收集各方声音、传递各方意愿、促成各方互动的平台,让政府、专家、企业、媒体、百姓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推进“科普”大业。

即将在11月20日启动的中国首个“心梗日”项目,将是双方的第一次正式合作,除了用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向全民普及心梗急救知识外,活动还将使用微电影、公共订阅号等全新媒体模式,提高大众对于心梗的认知意识,告诉他们平时如何预防,如何把握好黄金120分钟的救治期,如何规范诊疗。

生命时报社社长吴天红表示,,健康媒体最大的作用在于为疾病教育的两大主角——医生和百姓搭桥,让他们都能最大程度地获益,前者能得到后者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别让信息的滞后成为对抗疾病的掣肘;后者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疾病的认知和斗争中,学会“未雨绸缪”,而不仅仅只会“亡羊补牢”。

当下,新媒体样式层出不穷,在给大家带来更多选择、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庞杂、良莠不齐,这给健康传播传统知——信——行的模式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可以发挥优势,在学会的帮助下,在其品牌力量的依托下,筛选出科学准确的知识,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将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专家简介

霍勇_副本.jpg


霍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亚太心脏协会主席等。

研究领域: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先后帮助300余家省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并每年举办2次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班。

韩亚玲.jpg


韩雅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协会院士(FESC);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p#分页标题#e#

研究领域: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擅长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

葛均波_副本.jpg


葛均波

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山医院心血科主任。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医卫工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应用做出杰出贡献。

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

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

编辑: rabbit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