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知识


静安区政法综治网

2015-11-15 23:12 | 来源: | 浏览 :

“互联网+医疗”:能否解决看病难 盘活医疗资源

  2015年11月13日 17:09

  “互联网+医疗”:能否解决看病难盘活医疗资源

  

  无图说

  10月25日,百度总裁张亚勤在2015百度世界大会医疗分论坛上宣布启动“医疗+互联网生态联盟”,引起广泛关注。而在之前的18日、19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手医疗机构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距离最近的“滴滴医生”将第一时间上门问诊。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滴滴医生”、远程会诊等各种“互联网+医疗”形式已经逐步开始走入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中,悄悄地改变着他们以往的看病模式。

  那么,“互联网+医疗”这一号称“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的新诊疗模式能否有效地解决目前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会否造成现有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

  现状

  互联网、传统医疗行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医疗”也成为互联网、传统医疗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医患双选平台、“滴滴医生”、远程会诊等新概念、新模式也应运而生。

  在2015百度世界大会医疗分论坛上,聚集了来自医疗界各个领域的精英,包括健康、医院、保险、医疗设备、服务等,目前,已有飞利浦、平安、健康之路、乐约科技、北大医信等多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加入联盟。今年年初百度推出了医患双选平台百度医生,利用百度的定位技术,搜索技术及机器学习精确匹配的技术,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医生。目前百度医生上已经开通医院近2000家,入驻医生超过13万人,日均预约量超过20000人次。

  2015年10月18日、19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手医疗机构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距离最近的“滴滴医生”将第一时间上门问诊。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一种全新模式,“滴滴医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医疗行业的局面。滴滴出行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18日、19日两天,上海、北京、杭州、南京4个城市共计有2000多人次呼叫医生,滴滴出行共提供12辆专车供“滴滴医生”出行问诊,最终上门提供问诊服务的有40多单。滴滴上海公关经理王铭泽告诉记者,“滴滴医生”只是他们进军“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试水,下一步滴滴出行将联合阿里健康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在此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除了医患双选平台和“滴滴医生”,现今比较流行的“互联网+医疗”方式还有远程会诊。远程会诊顾名思义就是接诊患者的主治医师利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与会诊专家进行沟通和咨询,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或提出医学建议的医疗行为。

  由于医患双选平台、“滴滴医生”、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处在困境中的看病难问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及满意度,因此,无论是投资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对这些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立表示,“互联网+医疗”是目前互联网和传统医疗结合的产物,作为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一座桥梁,“互联网+医疗”是传统医疗行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类似“滴滴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发展成熟之后,他也愿意加入其中。

  争议

  能否缓解“看病难”盘活医疗资源

  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总会有这样的体会,排队排了三个小时,而真正的看病时间只有三分钟,看病难以及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医疗”的出现能否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呢?

  针对“互联网+医疗”是能否有效解决现在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滴滴上海公关经理王铭泽表示,由于相关规定的制约,就目前来看“滴滴医生”到了患者面前也只是提供一个咨询,而不能进行实质性的治疗。与“滴滴医生”相同,远程会诊也只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为患者进行病情分析,而无法进行实质性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立也表示,“滴滴医生”这种医疗方式其实连“诊断”也要打上问号,因为没有相关设备,医生到病人家中进行诊断等于是病人约了一次专家门诊,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门诊的地点从医院变成了病人家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能进行实质性治疗,这种所谓的“互联网+医疗”方式不就成鸡肋了吗?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医疗服务。目前,多点执业在部分城市试点,但并未完全开放,离自由执业更是遥远。作为试点之一,上海规定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可在2个及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前提之一是“能够完成第一执业点的工作,并取得第一执业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简单来说,医生只有在允许其执业的医疗机构里开处方、开具检查单等,这就限制了“滴滴医生”、远程会诊等医疗方式的服务范围。对此,王铭泽表示,“滴滴医生”上门诊疗是患者整个看病流程中的第一步,“滴滴医生”上门为患者问诊,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在实际治疗的时候则会通过各种方法安排患者去医院,也就是说“滴滴医生”在为病人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真正解决这一难题,王铭泽表示他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而对于在“互联网+医疗”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医疗纠纷,目前确实无法排除这些风险。2014年8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监督管理等进行了相关规定,并明确了远程会诊所包括的服务项目。上海市律师协会医药健康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卢意光表示,目前涉及“互联网+医疗”的规范性文件连规章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认为不属于法律的范畴,对于“互联网+医疗”各方的权力义务、法律责任、行政监管等都存在诸多争议。对于“滴滴医生”、远程会诊等需要医生抽出时间上门服务或者花时间进行网上沟通的医疗方式,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是不是会变得更加紧张。对此,王铭泽表示,“滴滴医生”的推行并不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因为现阶段“滴滴医生”只是在试水阶段,整个活动涉及的专家医生本身就非常少,这种做法也是最大化使用了专家的资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立认为,“滴滴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一定程度上给病人的就诊提供了不少方便,在时间上也提供了方便,可以说这种新形式有效地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至于真正解决这一难题,还得要通过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不断地实践探索。相关医学专家也表示,“互联网+医疗”是否会影响到整个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效率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得出结论,从效率配置上来说,公立医院是满的,但是不少民营医院很多时候都是不满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医生资源现在处于浪费状态。另外,大型医院是满的,而社区医院的很多医生医院也处于搁置的状态,医疗效率本来就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关键是“互联网+医疗”如何来利用这部分医生资源。此外,在部分专家眼里,“滴滴医生”等新的商业模式能否持久壮大仍是一个有待时间验证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对改善就诊流程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线下的实际医疗让患者得到服务。

  思考

  相关规范标准应及时出台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信互谅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医患冲突和恶性伤医事件。在传统医疗诊治机制下,医生和患者无障碍、近距离直接交流,尚且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可以想见,现在如果贸然放开“互联网+医疗”,客观上将使江湖游医、庸医恶医及各种医疗欺诈行为有更大平台,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和敌意情绪势必变本加厉,医疗诊治的风险将空前放大,,安全性将大幅降低。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或者是原有的法律法规的束缚,有业内人士坦言,“滴滴医生”等可能打了“健康咨询”的擦边球,不开药不治疗,不违反现有规定。而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就诊,而仅仅是与病人“聊聊天”,后续治疗还需要到医院,那么对患者来说,也并没有实际的价值。那么,“互联网+医疗”要想发展,就必须需要有一些规范、标准及时出台,比如患者隐私的保护、什么情况不能线上继续诊疗等,防止延误病情引发医疗纠纷。

  上海市律师协会医药健康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卢意光表示,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格局和边界也应当有相应的调整变化,需要通过进一步立法来明确。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互联网+医疗”也经历了一个从禁止到解禁、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如美国远程医疗协会ATA制定了《远程医疗实践规范与指南》。此外,关于互联网远程医疗与医保的对接、网上支付、医疗机构和医生资质认定、远程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患者权力维护与救济等,都需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技术规范和完善立法来加以保障,只有这样,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