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疗器械


91岁高龄仍请缨抢救会诊

2014-08-02 16:51 | 来源: | 浏览 :

91岁高龄仍请缨抢救会诊

  商报讯 (记者 樊丽 郭秀睿 通讯员 白子玄 孙利波) “我去世后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会等仪式,不收花圈和挽联等礼物,尽速火化,将骨灰掷于黄河中流,面向医院。亲朋好友祭我时,就地面河而望,片刻即可……感谢党和人民60余年来对我的关怀、照顾、教育和培养。我今已病入膏肓,报恩之日短矣!”这是葛宝丰在弥留之际写下的遗嘱。

  2014年7月10日15时,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连日来,慕名到黄河边祭奠缅怀葛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有耄耋老人,也有天真孩童,有葛老的同事和学生,也有远到而来的医疗界友人。深深的鞠躬、默默的哀思,是他们对葛老最好的祭奠……而记者从葛宝丰的亲人、战友、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葛老病逝前半年点滴中的感人故事,在追思葛宝丰人生轨迹的同时,也被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打动和感染。

  病榻之上仍在惦记骨科事业

  把病人的渴盼当自己的渴盼

  告诫弟子:写文章、搞科研夸大掺水,是会害人的!

  葛宝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西北地区骨科医学的开拓者,从事骨科专业60余年,扎根祖国西北边陲,开创了我国骨科领域骨移植、断肢再植、修复等多项研究工作,创造发明2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0多项,著有8部世界公认的权威论著,发表论文200余篇,有6项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有力推动了我国骨科科研和临床的发展。

  葛老住院后,其体重由60多公斤减至37公斤,但他依然牵挂医院建设、惦记骨科事业。住院期间,他经常提醒助手和学生:“科研创新要干别人干不了的,也要干别人不屑于干的,要把目光聚焦在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课题上。”葛宝丰反复告诫探望他的弟子:“写文章、搞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干了多少就是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如果夸大掺水,是会害人的!”

  把病人的渴盼当自己的渴盼

  告诉旁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老头是个普通人,除了按医生的要求和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没有其他杂念。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能,要施于人。”葛宝丰的夫人刘恭芳这样评价自己的至亲。

  他与患者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2000年4月,青海某部战士刘卫国舟骨骨折,住进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听说了葛宝丰后,一心想让这位大名鼎鼎的院士给自己主刀手术。虽然当时有很多手术在排队等葛宝丰主刀,但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先满足了这名战士的愿望,第二天就给刘卫国做了骨栓固定术。

  事后有人不理解:一个战士的小手术,普通医生就能做,身为院士且年事已高有必要亲自上阵么?葛宝丰说:“患者无大小,战士千里迢迢来求医,如果我们连一个小小愿望都不能满足,就是治好他的病,也会凉了他的心。”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38岁的藏族同胞斯塔全身16处骨折,生命垂危,被紧急空运到军区兰州总医院抢救。当时已91岁高龄的葛宝丰因急性腰扭伤也在住院治疗,闻讯后不顾医护人员劝阻,执意来到重症监护室查看斯塔的病情,全程指导会诊,周密制订抢救方案。经过8个多小时的抢救,斯塔转危为安。

  对此仍然有人不理解:身为院士、著名专家,为什么对来自偏远地区或玉树灾区的求医者如此牵挂、如此关爱?葛宝丰回答:“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只有把病人的需求当自己的需求,把病人的渴盼当自己的渴盼,才能成为患者心目中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葛宝丰看病有一条原则:让患者尽量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而在葛宝丰的笔记里也多次出现一句话:“对医生来说,把病人当亲人还不够,要当成自己。”从医60多年,他认真答复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医信,给想来医院检查治疗的患者交代乘哪次火车、换哪路汽车、在哪一站下车等注意事项。

  正因为有如此高度的责任心,葛宝丰一生医治患者数十万,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或医疗投诉纠纷。

  人物简介

  葛宝丰,男,河北乐亭人,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1922年12月出生,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9月入伍,1978年9月入党,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主治医师,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组长等职。1987年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大会,1989年被表彰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并参加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庆观礼,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遗嘱

  自述:报恩之日短矣!言不尽意。

  “我去世后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等仪式,不收花圈和挽联等礼物,尽速火化,将骨灰掷于黄河中流,面向医院。亲朋好友祭我时,就地面河而望。”这是葛宝丰在弥留之际写下的遗嘱,在连同标题、标点、签名和日期仅169字的遗嘱里,他这样安排自己的后事。对于家事他如此嘱托:我去世后,一切家务事完全由刘恭芳作主和管理。对于党和人民:感谢党和人民60余年来对我的关怀、照顾、教育和培养,我今已病入膏肓,报恩之日短矣!言不尽意。

  在交代后事的时候,许多人劝葛宝丰:“你是院士,享受规定的待遇是理所应当的。”葛宝丰却说:“院士只不过是党和人民给的一个称号,作为一名党员,不给党丢分、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标准,也是底线。”

  大家眼中的老人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院长尹强告诉我们,在葛老生前,他的亲人朋友都有买墓地、立墓碑的想法,医院也支持这个想法。但是,葛老自始至终坚决反对:“活着住的是党和人民给的房子,死了还要占国家和人民一块地,绝对不行。”

  作为院士,葛宝丰本可享受较为优越的待遇,但他的生活却过得极为清贫。葛宝丰的家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医院为改善他的生活曾提出对房子进行翻修扩建,甘肃省政府曾专门给他分配一套别墅,都被葛宝丰拒绝。在葛宝丰家中,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名贵的陈设,除过军装他没有一件上档次的衣服,但每当学生的科研需要支持、贫困患者需要帮助时,,他都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

  解放军175医院原院长杨利民当医生时遇到科研难题,慕名联系到葛宝丰,葛宝丰不但对他在学术上进行指导,还从自己的获奖经费中拿出资金帮他渡过难关。杨利民每年春节都会从厦门给葛宝丰寄些水仙花,这也是从未收过红包的葛宝丰生平收到的唯一馈赠。

#p#分页标题#e#

  保健一部主任王艳春回忆说,2月7日,葛老因为胸腔积液住进保健一部,直到去世。军地专家为他会诊时,医护人员给他输静脉营养时,他一遍遍说:“生命是自然过程,不要给我使用昂贵的药物,也不要做无谓的干预,国家的资源有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用。”

  7月10日,在葛宝丰去世后,网络上设置了虚拟灵堂,成千上万的网友向葛老献上白花、送去祝福;手机上,葛老的事迹在朋友圈中转发、扩散,几乎每条信息后,都收集了一长串心形的赞:斯人远去,风范犹存!

(责任编辑:HN666)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