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阿姨”只关教育方式无关医患关系
近日重庆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7月26日《重庆晚报》)
相信只要稍稍和带孩子的家长接触过,都不难理解,当小孩一直哭,家长做出“××坏,把我们弄哭了,打TA”这样的“劝慰”,实属正常。这里的“××”可以是任何对象,甚至可以是桌子之类的物品。而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人因此感到被伤害和冒犯,毕竟,对话语的理解都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下。小孩哭闹,家长随口一句“××坏”,都知道是“哄”小孩子的,当不得真。发微信的医生称,这种家长她遇上已不是第一次了。这未必是因为家长对医生有什么偏见,只是在医院小孩哭闹的场景可能最多。
家长这样“哄”小孩,可能会对其形成误导,但这个问题应该指向的是教育方式。若据此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恶意”,则多半属于不必要的“过度想象”。
必须承认,医生对此所感觉到的不适,确实与当下的医患关系紧张,有某种关联,致使一些医生会对任何来自患者的“评价”产生过敏,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受害者”的位置。但也要看到,如果自身过于突出这种心理暗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医患彼此之间的误解甚至是加剧紧张、对立。
理想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应该是放松的、宽容的。话语禁忌越多,就意味着彼此理解越受限,正常的对话被放大和曲解的几率也越大,更容易导致关系恶化。具体到哄劝小孩的情境中,家长注意措辞,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冒犯,确有必要。同时医生也不应该太过于作受害者的心理联想,将无心之说上升到故意伤害的高度。
无论如何,在一种互相戒备的心理下,都不可能衍生出真正的理解。医患关系同样如此。都说要解决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是系统性的复杂命题,其中就包括医患双方之间的心理调适。比如避免“无心”之语的伤害,放下戒备,不“自我添堵”。毕竟,当任何一种语言与行为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和放大时,所带来的伤害只能是相互的。因此,淡化“医生坏阿姨”之中的角色冲突,对双方而言都是好事。 □朱昌俊
- 【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场·石元中《医疗纠
10月27日(周四)15:00,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医疗纠纷... - 手写的温暖: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获康复患者真
在电子通讯极为便利的现代,写信几乎已经绝迹,但是一封手写的信... - 女子做整形,术后扬言双眼皮太宽了,医院:
爱美之下人皆有之,所以现在整形之风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虽然... - 贵阳19岁女孩隆鼻死亡背后: 医美消费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北京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的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