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患之间


年轻的老中医

2014-09-30 13:49 | 来源: | 浏览 :

  说他年轻,因为他是80后;说他老,因为他多年与基层群众打交道,行医经验老道。他就是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卫生院中医师孔存广。

  今年33岁是孔存广,2009年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来到沙子口卫生院工作,他积极参加崂山区“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为山区群众送医送药;视患者如亲人,用精湛医术,治疗了大批患者。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誉。

  脱下白大褂,穿上“红马甲”,孔存广的身份从坐诊医生变成了医疗志愿者服务。山区农村社区病人多医生少,住在深山里的一些孤寡、空巢老人出行不便,有病却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他积极响应报名参加了崂山区卫生局组织的“红马甲”医疗服务队 ,用自身的专业医疗知识服务偏远山区的困难患者、送医送药,两年来走遍了周边的偏远社区,下乡服务50余次。

  董家埠社区空巢老人王爱芳中风瘫痪在床不能活动,他放弃休息,利用下班时间,每天骑自行车带着针灸理疗设备,到老人家中进行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为家属讲解康复小常识,,并指导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一般要忙到晚上8点多钟才能回家。经过两个月治疗,老人神志转清,饮水呛咳、腹胀、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明显改善。他坚持利用下班时间到老人家中服务,持续了近7个月时间,老人开始能回答一些日常简单问题,右侧肢体活动明显改善。

  后登瀛社区脑卒中患者王启锡患病后偏瘫,生活非常困难,无任何经济来源。家中独子12年前患“脑瘤”去世,属于失独家庭。医者仁心,孔存广积极争取医院支持,主动减免了王启锡全部医疗费用。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上门服务,给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指导家属学习康复训练知识。一次次的登门、一次次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增强了王启锡坚持康复训练的信心。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康复,王启锡已经可以下床活动,基本生活可以自理。患者及家属多次宴请,都被该同志婉言拒绝。

  为了更好服务于基层群众,他探索提升专业水准。2010年他在海慈医院进修学习八个月,回到医院后独立坐诊,用自己熟练的针灸理疗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因其针法独特、疗效显著,得到了周边群众的广泛肯定,2013年受聘为青岛市针灸协会理事。该同志2012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了“水针刀”技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腱鞘炎等各种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目前已治疗患者500例,显效率达90%以上。

  此外,为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凸显“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他在街道率先用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使沙子口街道的患者不必再跑远路到市区医院贴敷。三年来冬病夏治“三伏贴”1800余例、开展中医体质辨识2600例。

  他除承担日常门诊工作外,还承担沙子口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他用专业所长对辖区残疾人进行健康指导外,还对有康复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制定个性化月、周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相应的免费康复训练及针灸理疗服务,对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定期到家中为其服务,及时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及动态,建立残疾人基础档案资料,制定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鼓励其克服困难,发扬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力求使残疾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让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截止目前共为30余人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

  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孔存广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五年来未发生一例患者投诉。他也常掰着自己的手指头给患者开处方,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2013年春节前,于哥庄社区孙宽召大爷突发腰痛,疼痛难忍,行走困难,经孔大夫治疗五天后,腰痛明显缓解,行走自如。孙大爷为表达感谢,以各种理由送500元红包,都被孔大夫直接拒绝。他常说要“换位思考”看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无论患者问题多少,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做出解释,在他诊室一直充满着温馨的气氛,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此外他还利用休息的时间,到各个社区为群众讲解中医养生保健常识,走遍了全街道的39个社区,被当地居民热情地称为“年轻的老中医”。

  因为工作出色,孔存广先后被市卫生局评为青岛市卫生系统2012年度“文明服务明星”、被崂山区文明办评为“崂山好人”,其事迹被《光明日报》、《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