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全国首家鼾症筛查中心在津成立

2015-03-03 22:17 | 来源: | 浏览 :

  看似“平常”的打鼾实则隐藏巨大的健康隐患,如果熟睡时鼾声响度达到60分贝以上,就会妨碍正常呼吸时的气体交换,造成不同程度的憋气甚至窒息,这就是“鼾症”。

  如果鼾症被及时筛查,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还可以让患者真正睡上一个安稳觉。为响应国家“慢性病筛查在社区,早发现,早治疗”的医疗政策,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日前成立了鼾症筛查中心,水上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为鼾症筛查中心的首个筛查网点。这意味着,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在津正式落地。

  领取设备回家检测

  挂号,抵押证件,领取专用的鼾症监测仪,在工作人员的辅导下学习使用事项,然后用设备回家整晚监测。在水上公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鼾症筛查网点,市民王先生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在三甲医院至少一天才能完成的事儿。“一般情况下,去医院筛查鼾症需要提前准备很多事项,甚至要在医院住上两三天。”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可以第二天再过来交还设备,等待领取报告。这样一来,整个筛查流程就便捷了许多。

  记者注意到,这种鼾症监测仪是一款腕表,由本市科技型企业橙意家人研发,也是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腕表通过连续采集用户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形成动态血氧趋势图,来监测是否患有鼾症,通过手机APP就可直观得知病症严重程度。”工作人员称。

  打造社区防治慢性病范例

  “卫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至少半数慢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合理诊治,因慢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因此,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的正式落地,或许可以成为医疗机构探索慢病防治的范本。”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鲁宏华告诉记者,慢病病人是目前医疗费用的主要消耗者,他们用掉了近80%的医疗费用,如何有效防治慢病成为我国医疗问题的重中之重,这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院的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有三大优势,一是贴近群众,熟悉社区情况,方便居民就医,节约大量的交通、挂号、等待成本,服务成本也比较低;二是能够提供防治结合的慢性病服务,实现预防与治疗的整合,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打通了居民从社区到大医院的就医通道。”水上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以鼾症筛查网点为例,一旦筛查出居民患有鼾症,可以直接转诊至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来到社区通过鼾症监测仪的配合,长期跟踪治疗效果。这其中,筛查网点的工作人员还会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而这些工作人员是经过医院专家的指导和培训的。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在津正式落地,也为医疗机构探索慢性病防治提供了一个范例。

  信息化助力三级联动医疗模式

  “白天嗜睡、晨起头痛、口干舌燥、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性欲下降、反应迟钝等都可能是鼾症的引起的。其实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定期监测血氧指标很普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危险发生。不过在国内,这一情况还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是一个空白。”鲁宏华告诉记者,打鼾能引发严重的慢性病,此次鼾症筛查中心的成立,是在天津范围内首创的医疗模式,通过检测、筛查、治疗,在前期便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产生和蔓延。未来,该模式将逐渐覆盖本市更多社区。

  据介绍,一中心医院和水上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以来就是双向转诊的协作单位,这次通过鼾症筛查慢性病管理,进一步深化了双向转诊工,让患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了三级联动分级分层诊疗的医疗模式。

  “通过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与社区家庭建立沟通,可以真正实现‘社区家庭责任医生’的服务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首家鼾症筛查中心的成立,正是可穿戴产业与传统医疗合力为患者打造的“检查——治疗——康复”的闭环式服务体系。这将作为移动医疗的应用“模板”,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成为可复制的模式和理念。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