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能否缓解看病难?
“医联体”能否缓解看病难?
2015-03-30 08:44
稿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编辑:
新闻广播 陈景欣
为了缓解“看病难”,真正实现“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今年天津市把“医联体”项目列入20项民心工程。和平区、河西区作为首批试点,将建设10个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究竟联合了什么?它是否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今天的基层写真每周调查——《热点面对面》,请听记者宋震、杨赛的报道。
所谓“医联体”,简单地说,就是整合同一区域内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形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大医院抽调专家,定期到基层社区医院坐诊;如果遇到大病重病的患者,可以享受“医联体”内优先检查,直接转到对口三甲医院就诊。这样一来,一方面,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市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可以缓解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另一方面,三甲医院一些符合条件的患者也可以转到社区医院继续治疗,从而缓解三甲医院住院难的问题。上周,市民李先生的孩子得了急性肺炎,要是往常他肯定要带孩子去总医院看病,但是这次他选择到家门口的和平区南营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从今年2月1号开始,南营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总医院结成本市首个医疗联合体试点,总医院的专家定期下社区坐诊。李先生说,这样一来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看病既轻松又放心。
(录音:你看我们小孩儿病了,嗓子疼都肿了,说不出来话,他拿他这儿化验单,马上开了几种药,一个礼拜痊愈了。)南营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瑛向记者介绍,今年2月1号,他们与总医院的“医联体”试点工作刚刚开始,目前包括医学检查检验互认以及医学影像诊断互传共用在内的一些资源共享工作已经开展。
(录音:王:我们现在主要是建立一个医联体的专家门诊,然后通过专家到我们这儿来具体应诊,然后可以开展一些会诊、查房、带教、讲课。总医院的自助的这种系统都在我这儿有,自助挂号、交费现在我大厅里就有。大夫那儿我们有可以看到总医院我们比如开过的化验、开过的X光片,总医院可以给我传输过来,主任可以在我这儿就能看到那结果。还有就是化验,凭他那个条码可以在我这儿打印……压混)记者了解到,在本市医疗卫生领域,类似“医联体”的合作模式早有尝试。2008年,河东区就联合第三中心医院和武警医院等三甲医院与包括中山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几家社区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主要围绕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专家帮扶、双向转诊对接等方面开展“合作互动”活动。第三中心医院门诊科主任王士泳是“合作互动”的签约专家,他每半个月都会到河东区中山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查房,并通过会诊的形式向中山门医院的大夫讲授老年病、慢性病的诊断、治疗经验。(查房音响:王:肚子疼吗?患者:不疼。王:现在看,心梗是不能除外的……压混)他告诉记者,两院“合作互动”开展7年来,中山门社区医院向第三中心医院上转了69例患者,第三中心医院向中山门社区医院下转患者达到了178例,取得了初步成效。
(录音:王:诊断方面或者治疗方面有些问题的我们大伙儿共同讨论一下,他们这医院遇到比较危重的,他可以随时转我们那儿去。病人得到了充分的安置、充分的治疗,合理地使用了医疗资源,对于双方的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在这几年尝试的“合作互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始终困扰着患者和两家医院大夫的问题。或许这些问题也给今年刚刚启动的医联体试点工作提出了改革的方向:首先,患者分流并不理想,首诊难在社区。尽管大医院采取了技术帮扶、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等措施来提高基层的医疗质量,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记者在某三甲医院遇到了患者张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宁愿在大医院排半天队也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录音:我有病还是习惯到大医院看,放心吧,不管是医疗诊断水平,还是药品啊,检查啊也规范一些。你要是去社区医院万一治不好,还得来大医院,不是更麻烦吗?)其次,双向转诊多为“向上转诊”,转诊难下基层。据“医联体”有关章程,在“医联体”内部,对于在大医院病情稳定的患者,其康复治疗等医疗项目将转由基层医院来承担。但就目前来看,转诊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中心医院社区办公室副主任护师张春丽对记者说:
(录音:你现在医院它自己也得营利,谁都在考虑自己的输入和输出的这种平衡,我不可能老是这种无偿的这种付出,那谁给我得呢?我也要吃饭,我这2000来口子人他也得活着。)除此之外,制约“双向转诊”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药品衔接不上。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是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而大医院除了基本药物外,还有很多品种,导致有些药在大医院有、在社区医院却根本买不到。中山门社区医院内科病房主任程学智告诉记者:(录音:双向转诊这块儿我觉得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药品的不衔接。因为有好多在大医院用的药转到我们这儿来一看,都没有这些药,没法继续治疗。前些天三中心心脏科主任也上我们这儿来看过,看了看我们这儿大夫的情况,看了看我们这儿病房的环境情况,挺满意的。他就想把他那儿一些不是很急重的病人或者是还需要住几天、家属不放心的病人送到我们这儿来。但是问了问我们这儿药品,他就说有点儿费劲,药品衔接不上。)上周,记者来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尽管已经到了中午,门诊大厅里依然人满为患。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名患者后发现,其中一半儿以上都是因为社区医院药不全来总医院开药的。韩先生患有慢性肝炎,本来只需要按时服药,但是由于附近的社区医院没有相应的药品,只好每周来总医院开药。(录音:社区医院药要是全的话,我们都愿意在附近拿药。社区医院没有这药,药不全。这一折腾半天,早晨到现在半天,人多。)2012年9月21日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河东区卫生局局长雒明池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天津市基本用药目录在国家规定的307种基础上增加了230种,达到了537种,但由于三甲医院的药品目录与社区医院不完全对应,阻碍了“医联体”的进一步推广。(录音:你不能用基本药物以外的药物,这是国家一种刚性的要求。你比如说社区用药是基本药物制度,就是国家圈定了基础的药物来用于社区;到了三甲医院以后,三甲医院用药不仅限于基础用药了。也就是说出现了一个情况:老百姓反映社区没有药。)第三中心医院社区办公室副主任张春丽早在2008年就参与了卫生部关于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互动的项目。她认为,首诊难在社区、转诊难下基层、药品不衔接,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医联体”推广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录音:医联体应该是一个集团性的这么一个群体,你比如说三中心的法人做医联体的老总,河东卫生局的做副总,那么这医联体成立以后大家是一块儿来做这个事儿。和现在你是你们家、我是我们家,你对我有需求、我给你去帮助,你没有需求我不会主动去找你,这就是个区别。)作为今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医联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联体”的进一步推广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常来常往,而要想使“医联体”真正“落地生根”,如何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整合,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热点面对面,在交流对话,深入求证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感谢您的收听。
- 新冠用药的9个避坑指南,吃错药不是开玩笑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居民感染新冠病毒可以选择居家治疗,很多人... - 没被新冠打垮,却因为乱服药进了ICU?
近日,有各部门出台的“新十条”颁布,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 - 专家权威解读:二甲双胍二联口服降糖药物的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时... - 为什么服连花清瘟治感冒不留后遗症
俗话说,感冒是百病之源。虽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治疗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