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知识


“医二代”弃医能说明什么问题

2014-07-23 14:10 | 来源: | 浏览 :

  《北京青年报》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医二代”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根据医务专业网站“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即使是那些选择了从医的“医二代”,在选择职业时也大多受到过来自父母的阻止。

  暴露对医疗行业的焦虑

  武洁(医生):与大多数“X二代”放弃“子承父业”,往往要更多突破家庭的阻力,奋力挣脱父母的束缚有所不同的是,“医二代”放弃学医,却并非子女“翅膀硬了”,而恰恰来自医生父母的竭力劝阻。而按理来说,作为长期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既然投入了相当的心血和时间,恐怕没有人会一点感情没有,至于多年的专业积累以及在本行业积累的资源和人脉,,一点也不想惠及并传承给自己的子女,也绝非人之常情。

  “医二代”弃医的背后,对于这一行业的真焦虑,显然更需被重视。而现实中,对于医生这一职业困扰最大的困扰,莫过于职业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同与尊重,这里面固然有当下医疗体制对于医生行为影响等因素使然,但医生职业的尊严、荣誉感乃至成就感的零落,恐怕要远比回报和付出不成比例等现实因素更加严峻,并形成了对这一职业最大的威胁。而如何让医生这一职业回归其本真,如何重构这一行业的尊严与价值,也就尤为关键,只不过,这的确超出了医生个体的能力界限。

  “二代”择业不是行业晴雨表

  朱昌俊(媒体人):对于子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很复杂,简单将其等同于医生对于自身行业的“用脚投票”,难免造成失真。比如在同一个调查结果中,如果我们择取另一个数据:近四成的医生对于自己子女选择从医表示支持或尊重子女自己意见—调查结果给公众的观感又会大不一样。

  有必要看到,种种有关“二代”的调查,总是有意无意预设了一种前提,即从业者希望自己的后代从事跟自己一样的职业才是正常,反之则是不正常。这种推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仍不排除是传统“接班人”思维的延续与影响在作怪。但在一个市场经济与逐渐开放起来的社会,个体所面临的职业选择已非往日可比,一个人对于职业选择所考虑的因素也会相应增加,人的主观性在增强,加之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二代”现象的减少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

  “医二代”不当医生并非坏事

  前溪(教师):没有“医二代”,是否就没有人愿意当医生了?答案是否定的。在高招录取中,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仍然相对较高,也很稳定,并没有因为“医二代”少而受影响。高考如果考得不好,也仍然没有机会学医。而医生队伍中“医二代”缺乏,也有益处,会减少医院的裙带关系,使医院的人才上升渠道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从现实来看,当医生的确是存在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职业,然而,医生在社会中还是受人尊敬的。至于“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其根源不在于医生,而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如果据此认为当医生没有意思,那就显得太狭隘了。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没有法律规定,“医生”的后代一定要当医生。医生中少有“医二代”有什么影响?我们要求的是医学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而不是看看其父母是否医生。

  不能对“不愿从医”等闲视之

  周明华(媒体人):出现如此局面,根源还是医改挺进深水区后,对一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仍未找到解决之策。当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百姓到医院就医时的医药费仍然居高不降。于此形态之下,本来具有崇高荣誉感的悬壶济世的医生,能得到正面肯定便难上加难。

  一个人因劳动获得体认,获得社会认同,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还有精神层面的价值认可。当前,这么多医生总被人或明或暗地诟病与医药红包、“手术红包”有牵连,那就不单单是医生个人的职业操守的问题,与我们的“防红”体系设置长期缺失或虚置有关。总之,我们没有理由对“不愿从医”等闲视之,而应尽快落实医改实施细则,让“医”和“药”尽快彻底分家,构建医患良性关系。

(责任编辑:HN666)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