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监管


看病可以从移动医疗开始

2015-03-10 21:13 | 来源: | 浏览 :

url:,id:0

足不出户,就可以咨询千里之外的医生,并完成病情诊断;随时随地,记录、测量自己所有的健康指标,并获得专业的分析;生病之前,移动设备就可以向你发出预警,告诉你该如何应对……

这些美好图景,正鼓舞着移动技术加速闯进医疗健康领域。《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超过30亿,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丰满的“移动医疗梦”面前,现实依然很骨感。

论角色:颠覆还是互为补充

移动医疗正在经历“井喷”式发展:从春雨医生到丁香园,再到微医等手机应用;从阿里巴巴到银联,再到中国平安等企业巨头……在春雨移动健康ceo张锐看来,“医疗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

与其说这一时代突然降临,不如说它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易观智库2月底发布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指出,2014年移动医疗交易规模占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的26%,并将在2017年超过pc端在线医疗达到55%;从用户规模上来看,2014年移动医疗用户达7.2亿人次,2017年这一规模将达到8.6亿人次。

提到未来移动医疗的角色,马云曾豪迈宣称“30年以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让药厂消失”。这一论断虽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争议,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质疑移动医疗的辉煌前景。

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认为,未来移动医疗将是线下医疗的补充。“看病和看电影一样,线上无法取代线下,但是订票、缴费等外围环节完全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实现,而且其中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张锐则认为移动医疗的颠覆“尺度”不止于此,他曾提出,移动医疗将实现“医疗去中心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会变成急重症处理中心、疑难症处理中心、大型手术中心和医学科研中心,其他的大量职能会被剥离。

难整合:线上线下各自为战

一边是令人垂涎的梦想,另一边却是让人头痛的现实难题。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线上与线下似乎都在孤军奋战。

线上企业凭借移动技术搭建了移动医疗平台,并吃力地争夺着医生、公立医院等线下资源;在依旧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移动医疗的发展又是另一番模样。

刘帆介绍,除了实现让患者在手机上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外,北大人民医院还运用移动医疗技术方便了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比如,大夫在办公室之外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了解病人的信息、安排床位、查看检验记录、进行记录等。

但是医院的移动医疗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信息孤岛。易观智库分析师林文斌指出,医院在进行医疗信息化时,每个医院的信息化系统都不统一,造成相互之间信息不通、各自为营,所以医院的移动医疗发展也有这种“后遗症”。

这与中国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关。林文斌分析,一方面医院占据丰富的医疗资源,它们对于向移动医疗企业开放这些资源并不积极;另一方面,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疗监管机构没有持很开放的态度,医院在与移动医疗厂商合作方面自主权并不强。这种情况势必造成线上与线下移动医疗发展的割裂。

尽管这样,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线上移动医疗的发展一定要依托于线下的医疗资源。但是二者会不会快速地匹配上,要看国家政策上的导向。”林文斌说。

很迷茫:商业模式仍不成熟

医者不能自医。移动医疗戳中了患者就医的痛点,,却仍未治愈自身的痛点——商业模式。

现在很多移动医疗app仍处于烧钱状态。以医患在线咨询平台春雨医生为例,患者可以免费向医生提问,医生回答患者的提问后可以从春雨医生获得报酬。虽然春雨医生设立了患者付费标准,但是有统计显示,免费享受服务的人群依然占据绝对主流。这种烧钱模式主要靠融资来维持。

“靠风投往前走,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因为它不会长久。最终还是要去赚钱的。”刘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美国,有一种专门为哮喘病人开发的移动医疗应用,能够记录病人的用药间隔和用药量。这种移动医疗应用由医生为患者提供,并最终由保险公司买单,美国的医生按诊疗质量来收费。而这种移动医疗应用恰恰可以证明医生的诊疗效果,所以医生愿意将其提供给患者,并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但是显然这种模式在中国是水土不服的。

林文斌分析,移动医疗可能的付费主体包括患者、医生、医院、制药企业或药店、保险公司等。但是在中国,医生、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是移动医疗企业争夺的资源,不可能付费;患者按说应该为享受到的移动医疗付费,但是他们往往会把互联网与免费联想起来,付费意愿并不强烈;由其他主体付费的模式仍在探索,远未成熟。

新华网

[责任编辑:yfs001]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