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增强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活力

2014-09-18 22:50 | 来源: | 浏览 :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得以改善:2010年人均寿命达到74.8岁,婴儿死亡率也较2005年降低了近一半,几乎人人可以享受医疗保险。但是,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其医疗体系,方能应对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数字化技术给各个领域带来全新的契机,如果中国积极拥抱数字化创新,鼓励各方合作,继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那么就有助于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可负担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标。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多个令人惊叹的特大型城市,并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突破的热土。然而,中国也为其快速工业化付出了代价:在中国,发达经济体中常见的慢性病成为最大杀手,约85%的人口死于慢性疾病,而慢性病的医疗开支占到了全国医疗保健总开支的70%。此外,中国正在快速迈入老龄化时代,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中国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医疗健康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应对这一挑战。

  中国已经开始着手改革其医疗保健体系。譬如,医疗保险过去一直是城镇职工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而现在,由于政府在几年前实行了一项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已经开始让更多的人能负担并享受到医疗服务。目前,大约有95%的中国人享受着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服务,而这一比例在2003年仅有30%。

  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医疗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随时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原因是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缺乏训练有素的医生。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除非能为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否则这些地区的人口将难以赶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脚步。所幸的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正在推行多项举措,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和提供商也已经参与其中。例如,2011-2013年间,一家国际医疗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携手中国医师协会和西部的多家医疗机构,为边远西部地区的2,000多名放射医师提供了影像技术以及常见病诊断等专业培训。

  通过数字化创新,推动医疗产业变革

  技术和创新将成为政府制定和执行医疗政策的推动力。智能互联的数字设备的涌现,特别是在与医疗系统和开放式技术平台相联接后,将有望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以及广大患者的生活方式。飞利浦在上海研发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慢性疾病的管理工具,该系统能够通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有针对性地向病人提出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建议,从而帮助医护人员对医院外的患者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并且能够让患者随时随地获得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联合医疗体”等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将逐步推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从而从信息技术层面促进社区医疗中心、基层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运作。这类解决方案能有效缓解中国医疗资源失衡的状况,进而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为实惠的医疗服务。

  诸如此类的创新成果将有效推动整个医疗产业的变革,但前提是患者、医疗机构和服务提供商、政府和保险机构必须对创新秉持开放态度。各方都需要适应不同的运作方式、不同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各方都不能将医疗服务看成是经济负担,而应当将其视作创新的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必须积极进行投入,建立“公共部门与企业合作”(PPP)模式,从而推动系统化的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任何的解决方案都要能够适合大规模推广,而这只有公共部门与企业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跨国企业长期扎根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本土企业般的本地化运营,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人的需求并致力于为其提供创新的服务。这其中不乏深受市场信赖、广受尊敬的品牌,他们凭借其对本地市场的深刻洞察,不断推出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和服务,以改善中国人的健康与生活品质。(孔祥辉: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全球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