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失范现象探析
2014年8月12日,一则标题为《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 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新闻在网上疯传。在新浪微博上,短短的数小时之内,此新闻的转发量就达到上万条。产妇在医院死亡,医护为何集体失踪?这种带有暧昧性和煽动性的标题再次挑动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敏感神经。不出所料,众网民在第一时间将其定性为一起医患纠纷事件,并纷纷将矛头指向这批“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
然而,更富戏剧性的是,就在该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不少网民的情绪开始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当初义愤填膺的情绪,到逐渐开始冷静反思事件起因;从当初对医护人员的指责,到开始分析产妇家属的鲁莽冲动。无疑,网民情绪的回落与网民自身素养和理性程度的提高有关。但是,这也与事后多方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推进、跟踪、解释和深度细致报道不无关联。
1、 片面呈现医患事实,舆论导向不得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媒体是受众了解信息的窗口,是替受众明辨是非曲直的眼睛,更是为受众提供思想、行为等方面决策的意见领袖。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也正决定着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医患关系方面,充当中间角色的媒体,对于厘清医生与患者之间关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都扮演着显著角色。
“产妇死亡医护全失踪”事件之所以再次点燃全民对于医患关系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某些媒体在起初报道时的不负责任行为。部分媒体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或者只是片面的呈现部分客观事实,以偏慨全,给受众传达出一种“产妇因医治不得力而死亡,全体医护人员却全体失踪”的即视感,将社会对医护的舆论导向一种偏激而片面的方向。媒体这种有意或无意识的医患关系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拨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助长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仇视心理,不利于建构和谐的医患关系。
2、 报道中过分渲染,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眼球
注意力经济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在浩渺的信息海洋当中博得受众的关注,成为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之所在。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中,部分媒体将社会责任置若罔闻,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故意对新闻事件添油加醋,过分渲染,以此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热门话题,是受众所关心的敏感点之所在。湖南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初期,媒体争相进行报道。在部分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更是出现了“惨死”、“含泪”等带有倾向性的词语。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中,产妇死亡在手术台,家属在旁边抱头痛哭流涕的惨烈画面更是毫无遮掩的被传播出来。这种极富冲击性的字眼和画面,不仅仅是对产妇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成为受众对医护人员强烈指责的直接导火索。
过分的渲染医患纠纷中的极端因素,违背了媒体进行客观公正舆论监督的使命,拉低了媒体在受众间的公信力,更是将原本处于同一战壕的医患剥离成对立的两大阵营,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平添了无尽的隐患。
3、 医学知识缺乏,新闻专业主义不够
众所周知,记者的职业特点恰好决定着记者需要与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打交道,并且从中发掘出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受自身教育背景和其他方面的局限,记者不可能对每方面的知识都熟悉和了解。
医疗卫生事业本来就是一门技术性强、门槛设置较高的行业,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对难度系数高的医疗常识如数家珍。但是,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部分媒体记者既不懂医学常识,也不愿意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一味的听取患者的言论进行新闻报道,轻易下结论。更有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加入个人主观情绪和评判标准,直接将患者视为弱势群体,甚至将医护人员形象进行“妖魔化”,影响了医护人员在社会中的形象建构。
在这起产妇死亡事件当中,羊水栓塞是导致产妇死亡的根本原因。据专家称,羊水栓塞是一种发病率低,但非常凶险,且治愈难度较大的疾病。而在起初的新闻报道中,很少有媒体对该名词进行解释,有些也仅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对于受众而言,“羊水栓塞”是一个朦胧而生涩的名词。所以,有人将羊水栓塞理解为一种常见且易被治愈的疾病,同时指责医护人员对产妇的医护不得力的现象也便不足为奇。
二、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应改进之处
生老病死都无一例外的离不开医护相关的话题,由此可见医护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密切程度。作为沟通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媒体对于维系两大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医护与患者的利益之间达成一种双向的平衡,更是应该值得媒体反思和总结。
1、 高屋建瓴,从整体上把握舆论导向
环境监督和舆论导向是媒体的两大天职。在医患关系方面,媒体的舆论导向直接关乎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关乎整个和谐社会的建构。在湖南产妇死亡事件中,受众的舆论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变化:从一边倒的支持产妇家属,到一边倒的声援医护人员。其间,媒体的报道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 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这篇报道的发出,到后来不断有媒体披露出更多相关的细节,受众的舆论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医患事件一般都是突然事件,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采取的报道策略往往是先呈现事实,再进行详细跟进以披露出更多的细节,最后再进行深度报道挖掘出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这样的报道策略本没有错,而且还能在第一时间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但是,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保证受众知情权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地厘清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缓和或者缓解医患矛盾,通过客观、公正、公平的报道,推动和谐医患关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媒体还要学会高屋建瓴,从整体出发,防止在报道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偏颇而伤了医护或者患者某一方的感情。
2、 不偏不倚,坚持平衡适度报道原则
我国关于新闻报道平衡与适度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学者孙旭培提出了新闻报道平衡的概念。在他看来,新闻报道的平衡是指在报道中突出某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将其它因素考虑在内,特别是那些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观点时,还应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左的意见。
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下的医患新闻报道中,医生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灵”形象,又或是见钱眼开、要回扣、收红包的“恶魔”形象,这都与医生的实际形象不相吻合。坚持平衡原则就是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既不丑化医护人员的形象,,又不能过份而不切实际的神化医护人员。
坚持平衡适度原则还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医患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的比例关系。坚持以正面新闻报道为主,并且在树立典型、模范和先锋与对部分医生的不断作风进行监督批评中达成平衡。
3、 增进沟通,提高记者医疗专业知识
#p#分页标题#e#《人民日报》就该事件也发表评论‘湖南产妇死亡事件:别轻易下结论’。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记者不轻易下结论,就要求记者多与医护人员进行反复沟通,不断核实,避免医疗常识性的错误发生。同时,医护人员以及医院的宣传部门还应该多主动与记者交流。
在西方国家,有不少本身就具备医学学科背景的人从事记者行业,这也为提高医患关系的报道质量诸如了新的活力。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纸旗下有着许多著名记者都是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行医执照的专家型记者。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美国还在上世纪早期成立了全美科学记者协会(NASW),对入会的记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专业化监督。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目前从事医患新闻报道的记者多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们对于医疗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摸索基础之上。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水平,对于记者提高报道质量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产妇死亡医护失踪”事件是给媒体敲响的一记警钟。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于医患关系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有着直接影响,同时还关系到媒体公信力的塑造。媒体应该牢记舆论导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促进医患关系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传媒理论与传媒文化)
参考文献:
①. 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版.
②. 人民日报;《湖南产妇死亡事件:别轻易下结论》,2013年8月14日.
③. 王俊燕;《 新媒体应该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正能量》,2012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 第238页.
- 【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场·石元中《医疗纠
10月27日(周四)15:00,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医疗纠纷... - 手写的温暖: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获康复患者真
在电子通讯极为便利的现代,写信几乎已经绝迹,但是一封手写的信... - 女子做整形,术后扬言双眼皮太宽了,医院:
爱美之下人皆有之,所以现在整形之风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虽然... - 贵阳19岁女孩隆鼻死亡背后: 医美消费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北京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的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