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患之间


友谊医院刘文虎:要取得病人的信任 治疗效果才能好

2014-10-04 16:39 | 来源: | 浏览 :

  体验时间:2014.9.16

  体验地点:北京友谊医院

  体验岗位:跟随肾内科主任刘文虎

  刘文虎:“等满30年的时候,再请一次客!”

  一直记得两年前火爆全国的医疗剧《心术》中霍思邈描述主任对于学生的选择时的一段台词:“那都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单是外表就能击退死神。”9月16日,我来到友谊医院见到肾内科主任刘文虎时,突然觉得这段形容得到了具象化。

  年近50的刘文虎主任身材高大魁梧,腰杆倍儿直,白大褂内整洁的衬衫配着打得一丝不苟的领带,走起路来因步速快而带着风,路上碰到同事、病患时,红润的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嗓音洪亮的打招呼。

  周二的上午刘文虎并没有门诊,然而开会、查房、再开会等等事项填充满了上午的时间。

  早上8点钟,科室的晨会对前一天夜里的情况进行了交接,在聆听并确认了夜班医生、护士的报告之后,刘文虎主任对科室同事强调了注意节约节能,以及预防感冒的问题。“肾病的病人是经不起感冒折腾的,如果医护人员病了,在护理的过程中传染给了病人,后果将不堪设想。”刘文虎解释道。

  8:30,准备查房。北京友谊医院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设有90台机器,每天可承受320名左右患者在这里轮流做透析,刘文虎上午的查房也主要在这里进行。

  “你看你,总是那么白!”刚刚进入透析室,刘文虎就笑眯眯的对离门口不远的床位上的王老太太热络的打起招呼。王老太太已经年90岁,透析史长达17年,与常规印象中的肾病患者不同,王老太太的肤色甚至比健康人还要白皙。她笑着回应刘文虎:“我透析10年的时候请客吃了一顿饭,这马上就要20年了,就要再请啦!”

  “那等满30年的时候,一定要再请一次客!”

  自豪: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看到天安门的透析室

  在等待一起查房的其他医生的间隙,刘文虎主任自豪的向我介绍道:“我们医院的透析室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硬件、软件条件都堪称最好。一般的严重肾病病人肤色晦暗,但在我们这里接受治疗的患者状态都很好,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他们,绝对看不出他们是病人。而且这里可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直接看的件天安门城楼的透析室!”透过干净透亮的大落地窗,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景观一览无余。此外,透析室还配有数十台电视,并给每个床位单独置放一副耳机,“每个人可以选择看不同的节目,佩戴耳机为的是不妨碍其他病人休息。”刘文虎主任解释到。

  不到九点,人员到齐,上午的查房工作正式开始进行。刘文虎主任带领着十几人的小队伍,从四区第一个床位开始,对每一位正在做透析的病患进行病情询问、翻看记录、解答问题并告知注意事项。在每一位病人的病床前停留时间短则3、5分钟,长则十几分钟;整整两个小时下来,刘文虎主任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也仅完成了一半的查房工作。然而楼上又有一个关于移植伦理的会议在等着刘文虎主任,于是将剩下的查房工作交付给其他医生,刘文虎又开始一刻不停的往楼上跑。

  活体器官的移植并不像在新闻或者是影视剧中被描写的那么简单,需要各科室的医生及医院领导所组成的伦理委员会聚集在一起开会探讨,从捐献者与接受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精神状态,甚至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比如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年男子在捐献器官后,身体情况还是否适合下地干活等等。所有医生一致通过之后才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材料,等待进一步批复并实施。

  作为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刘文虎在会议上认真听了这一天中六对申请活体肾脏移植的病患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位捐献者的身体状况提出了质疑。“一般来说我们对于活体捐献还是非常谨慎的,毕竟牵扯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去救治一个病人之前,,必须先得保证不会把那位健康的人也变成一个病人。这样会得不偿失。”

  日常:‘混吃混喝’果腹,常没时间吃午饭

  40分钟后,会议在讨论中结束,此时已是医院的午饭时间,而刘文虎还要去病房处理其他的事项。路过党委办公室门口,刘文虎进去谈事之余“顺”了根白薯出来,“我经常这样‘混吃混喝’的,因为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吃午饭。”刘文虎笑呵呵的自我打趣道。

  在医院各个楼层奔走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发现刘文虎主任是一个人缘特别好的人,几乎跟路上遇到的每一位病患都热络的打招呼。刘文虎对我说:“只有跟病人的关系好了、融洽了,那么病人才会相信你,依从性才会强,从而才会配合你的治疗,最终达到治疗效果好的目的。我们这里的医患关系那绝对是和谐的。”

  中午12点,刘主任依然在病房跟病人交谈;科室里的其他医生、护士陆陆续续的回到休息室吃饭,之后再匆匆的回到岗位。小小的休息室有些杂乱,却是科室十几位医生、护士一天当中难得得以歇歇脚、喝口水的场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如果有事,就要一直在这里;甚至如果夜里病房有事发生,也要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

  病患:“我常在电视上看到你,可算看见真人啦!”

  下午1点,到了刘文虎的专家门诊时间。病房门口聚集满了等待的人,然而有限的号源被黄牛霸去一大半也是患者的无奈。“今天真的不能加号了,明天八点半去国际门诊部,我都给你们看!”刘文虎对一位连着来敲了三次门请求加号的外地患者再一次说道。

  每一个第一次来门诊的患者几乎都会对刘文虎主任说:我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你,觉得你说的可好啦!今天可算是见到真人了!

  而每一个非初次就诊的患者,刘文虎主任都会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切的一边问近况如何、生活怎么样,一边查看检查报告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患者年龄、病情、家庭情况等等状况的差异,刘文虎都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意见;在就诊结束后提出相应的生活建议以及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午3:30,门诊告一段落,而我的体验行程也画上了句号。

  后记:医患关系需要政策扶持,需要相互理解

  医生这份职业表面的光鲜亮丽,背后却隐藏着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患者有时的不理解等等的无奈,然而这一切又很难从薪资待遇中得到体现。从午休中与医生们短暂的交谈中令我不禁惶恐:如果有一天不再有人愿意行医,那么人们生了病,谁来看?

#p#分页标题#e#

  除了如上这些普遍问题,刘文虎主任也谈到对于政策的期待。那个令刘主任引以为傲的血液透析中心,规模之大,技术之好自不必多说,然而它从建立到运营,完完全全是由医院出资,没有获得一点国家补贴与支持。偌大的透析室仅有几名护士分管不同区域,人员不足、发展滞后、规模与需求难以匹配也是刘文虎主任难以言说的惆怅。

  近些年来医患关系变得暴戾,特别是前段时间砍杀医生的新闻不绝于耳。然而在这里我看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是温暖的。这自然与这里的医生们亲切的行医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这要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患者身患恶疾自然需要医生专业的治疗与精神的宽慰;而医生的治疗工作也需要患者完全的信任与配合。

  当然在这之前,政策的扶持更是至关重要。如果有一天,病人不愁没钱看病,医院不愁引进设备没资金,医生不愁工作忙工资还低,那又哪来的什么医患纠纷呢?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