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医学前沿


励精图治铸品牌优势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纪实

2014-12-24 09:26 | 来源: | 浏览 :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记者 代陈伟)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医与西医学发展的基础上,是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泸州医学院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泸州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和脑病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肾病科等为支撑,以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学科群。该学科群作为泸州医学院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创新 推进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发展

  泸州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就开办有中医专科班、中医进修班、西医学习中医班及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等,并在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课程。为加强中医教学力量,学校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当时云集了张君斗、应道明、刘步农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老中医和热心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西学中人才。1963年4月,朱德委员长来校视察并题下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寄语,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由于良好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1977年,在学校向本科院校升格的重要时刻,在学校医学系之外首先组建了新医系。1977年恢复高考的首次招生中,学校便以“新医专业”名称正式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后因国家规范专业名称将新医专业调整为中医学专业)。这样,泸州医学院成为了在国内较早开办本科中医教育的西医院校之一。

  作为西医院校开办的中医学专业,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补短,办出特色,形成优势,一直是泸州医学院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1992年,学校抓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机会,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试办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过20余年的艰辛努力,走出了一条培养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的新路子,在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起到了先锋和开拓示范作用。1994年,中医系王明杰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四川省教委高教研究课题“试办中西医结合专业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在国内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我国普通高校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要性,并通过中医系教改的具体实践证明了开办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可行性。

  1993年,泸州医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学校首批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此后,相继获得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中医系和附属中医医院圆满完成了首批美国短期留学生培训工作;1998年,一批德国医学生来校进行短期针灸和推拿学习;2002年,学校获得招收长期留学生资格,数名美国、加拿大医学生来校学习中医、针灸;2009年,学校开始招收中医学四年制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与美国华美中医学院结成姊妹院校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自1977年以来,泸州医学院已先后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卫生人才5000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地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力量,为促进西部地区的中、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改革 培养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专业创办伊始,老一辈学者为办成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而备尝艰辛却激情满怀。3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优良传统激励着泸州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代代学人,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专业优势。

  泸州医学院一直把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在学好中医理论和技能基础上,掌握较多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上,并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中西并重,注重结合,立足临床,着眼应用”的人才培养思路,创立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并进,双轨合一” 的“A”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课中西医相对独立,分别开设,由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两套课程模块构成宽厚的基础,共同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主体;临床课程力求中西医整合一体,渗透融汇,优势互补,以期产生1 1>2的放大效应。

  为进一步发挥这一特色模式的优越性,泸州医学院建立了后期专业方向分流的灵活培养模式,从2010年开始,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采取基础与临床双导师特色施教、个性化培养;大力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工作,通过开展医患沟通、药房见习、门诊跟师等医学实践, 切实提高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质量。

  泸州医学院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规划教材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2005年,“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分段教学改革”列入了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学校主编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分段教学改革教材《基础中医学》、《临床中医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07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子项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资助。

  开拓创新促发展,精益求精结硕果。在一代代泸医人的不懈努力下,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中西医结合(本科)考研上线率达35.1%;2011年、2012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毕业生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27个百分点……

  汇聚队伍 促进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泸州医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全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和创新团队建设。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业已拥有一支数量充足、实力较强、素质较高、梯队合理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有专兼职科研人员170余人,70%以上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72%以上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师承导师10人,四川省名中医1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优秀青年中医师2人,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5人,泸州医学院教学名师2人。如此强劲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在国内西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

#p#分页标题#e#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泸州医学院就开展了以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为主的探索性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胡豆黄”病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取得显著疗效。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从比较单纯的临床经验总结到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单味中药、中草药科研发展到对经典复方的研究,科研方法从以临床观察总结为主到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并重,这些转变使得学校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立了国家、省、市临床社会医疗服务学科群。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重点学科;脑病科、肾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脑病科、肝病科、肾病科、耳鼻咽喉科和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及重点建设专科,有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

  ——搭建了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科研平台。泸州医学院肝脏生化实验室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中西医结合防治器官纤维化实验室为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心肌电生理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的中医药临床基础研究平台;拥有严格按GPP标准规范管理的医院制剂室;同时,形成了药物与功能性食品研究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分中心等为特色的支撑平台。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泸州医学院先后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慢性肾病及其肾纤维化的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的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耳鼻咽喉疾病和灼烧技术的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慢性骨关节疾病的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研究方向。

  ——取得了一项项骄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学科群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出版专著近60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项。同时,学校在中医药研发领域蓬勃发展,以与涪陵制药厂(现太极集团)科研合作为起点,深入探索技术创新,通过校企联姻的科研模式,先后与全国近20家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厂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学校现拥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肾痿颗粒”两个国家发明专利中药,纯中药院内制剂56个,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个,形成了一大批中药转化成果,其中“解毒护肝颗粒”获取了临床新药证书;先后转让各种科研成果21项,转让经费达700余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疗服务 彰显中西医结合优势特色

  1983年,凭借坚实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业基础,泸州医学院组建了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具有鲜明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附属中医医院。西医院校设置附属中医医院,这在国内是第一家。附属中医医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中医医院要姓‘中’、中医医院也要姓‘综’、中医人才要姓‘博’、现代科技要跟‘踪’”的办院理念,既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同时又紧跟现代医疗技术,通过大力推进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建设,专科特色日益彰显,医院品牌大力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附属中医医院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技术力量,以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服务享誉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病和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中药“浴热净”、中药贴脐止泻……颇具特色;采用中药微粉,让服用中药犹如“冲水泡茶”一般方便;采用膏方制剂,让患者在快乐中体会中医治病的“膏招”……重症医学科(ICU)、胸外科、神经外科、血管乳腺外科、泌尿外科、产科、新生儿科、手外科等的崛起,标志着医院中西医并举的发展格局已具雏形。附属中医医院注重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医院跨越发展。脑病科的针药并用治头痛、中西合璧降血压,临床效果有口皆碑;肾病科中医多途径联合给药治疗、辨证论治救治肾病患者,屡起沉疴;耳鼻咽喉科的穴位注射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疗效独特;肝胆病科中药制剂静脉滴注,配合肝病治疗仪、中药熏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治疗肝炎,疗效显著;重症医学科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抢救等技术,同行领先……

  为进一步扩大学科专业影响,依托附属中医医院的有利条件,泸州医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一方面,坚持“请进来”。前后承办了“国际儿童学科学术研讨会”“中西医结合脑病诊治新进展研讨班”“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首届肩肘外科医师学术年会”“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心脑血管专委会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创造与学科前沿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积聚学术人脉;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另一方面,坚持“送出去”。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访问,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的开放式发展;先后派出中医医护人员到非洲、新加坡等地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宣传推广祖国传统医学,用精湛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撒播大爱、治病救人。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当前,学校正大力实施“125”发展战略,朝着建设西部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这一宏伟目标不断迈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泸州医学院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以中西医结合等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最终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型,努力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