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让医生“动”起来
医改:让医生“动”起来
本报记者 李颖
医改进行时
日前,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围绕服务体系建设、人事薪酬制度、补偿机制、监督治理体制、信息化建设5个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将强基层作为中心环节进行改革设计,逐步推进,预计用5至8年的时间实现改革目标。
北京医改方案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人力资源。
改革为医生“松绑”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单位人”管理模式,单位承担了职工的培养、薪酬、福利、基本保障以及医疗责任等,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人力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多点执业难以取得实质性推进。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指出,当前,医生工资分配上“一刀切”“大锅饭”“干好干坏差别不大”,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虽然政府部门推动医师多点执业,不过院长担心本院专家多点执业——“肥水流了外人田”,往往抵触本院专家多点执业,导致优质医疗资源难于流动。北京此次医改提出,改革医院人事管理制度,让医护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同时,改革薪酬制度,激活人力资源。
韩晓芳解释,,附加在编制上的利益待遇今后将逐步剥离,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用人。针对医院用人编制内外待遇不一的问题,通过同岗、 同酬、同待遇消除不公平。通过灵活的用人制度,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可采用全职、兼职等多种用工形式。比如今后的医务人员就是职业人,医生可以在一家公立医院签约工作两天,去另一家公立医院签约工作两天,另外的时间自己去办诊所,或者到非公立医院执业。在签订合同时双方要详细约定责权,在医院工作两天,就只需享受这家医院两天的薪酬待遇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他的几天跟该医院无关。同时,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医生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疗执业保险将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赔偿。
韩晓芳表示,今后将弱化编制管理,把编制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待遇逐步剥离。首先与财政拨款脱钩,财政今后不再按编制补了,不再按人头补,不再养人头,而是将医务人员基本社会保障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保障社会化,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其次,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有了保险体系的支撑,就会减少很多的社会风险,便于建立医生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韩晓芳解释说。
“北京还将改革人才培养制度。”韩晓芳解释说,比如,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才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综合培养体系,推广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从单位培养模式向社会化培养模式转变。
另外,在职称改革上,职称也要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医疗人才特点建立不同的标准,杜绝职称高、临床能力低的问题。
压缩大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
北京市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提出多年,但却迟迟得不到落实。大医院人满为患、二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现象同时并存。
“今后,医疗服务按照功能定位来划分,不会再有一级、二级、三级的区分。 同时,根据功能定位推进分级诊疗体系。”韩晓芳如是说。
分级诊疗为何难以落到实处老百姓为啥都愿意去大医院?韩晓芳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层强不起来,人才留不住,这就给老百姓一个印象,基层就是水平最差的,谁愿意到水平最差的地方去看病?“所以我们这次提出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按服务功能定位,建立‘金字塔’型的分级医疗体系。”
医疗服务机构将呈金字塔形分布。根据韩晓芳的说法,塔尖是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和医学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医学科研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普通门诊病人上;中层是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承担区域内急难重症治疗任务;第三层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病、慢性病、重症康复和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任务。
韩晓芳表示,今后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进医改,逐步大幅度压缩大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提高急难重症诊疗水平。“比如,大医院再建偌大的门诊楼,恐怕政府不能再支持你了。”其次,医保也必须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引导患者往下走,鼓励患者的常见病、慢病管理在基层解决。
韩晓芳说,过去一直提倡分级诊疗,但实际上分级诊疗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医患矛盾突出,出现跟医改目标相悖的现象。“这么大的投入来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为什么服务能力还不行?医疗这个行业应该说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才流动不起来,分级诊疗、社会办医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推不动。”
记者了解到,今后北京市将通过医保政策引导患者有小病、慢病都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提高在那里看病的医疗费的医保报销比例。如果患上小病、慢病去大医院,报销比例会低很多。
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近年,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增长较快,但主要是“养机构、养人”保供方。保供方的支持者认为,政府财政补助医院,让医院更好地体现公益性,不必钻营挣钱,能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北京新医改提出,财政改革投入重点从“保供方”转向“补需方”,加大医保投入“补给患者”。“要破除以药养医,就要从改革补偿机制入手,要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 韩晓芳强调,今后将加大对医保的投入,合理调整对医疗机构的直接投入。财政投入将从过去以养医疗机构、按人头补偿为主,转变为多向医保投入。医院只有提供更好服务、接诊更多患者才能获得医保补偿。公立医院建立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补偿机制,鼓励公立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建立分类补助制度,完善对精神病、儿科、中医等医疗机构的扶持。
- 职工医保迎大变化:个人账户可家人共享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 - 山东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系统性最强、支持
为推动山东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月16日,山东省医保局联合... - “东莞市民保”上线 打造全国医保电子凭证
8月21日,由广东省东莞人保财险主办、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 - 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 进一步放宽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早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而此次疫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