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新书关注医患关系与医媒关系
作为医患关系的报道者,媒体记者应该做到客观、公正、平衡,不能守着惯性思维去报道,也不能带有倾向性情绪偏向任何一方。无论医患关系还是医媒关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要构建更透明的信息沟通平台。
信任来自于沟通,只有充分沟通才能构建新的医患关系和医媒关系。记者看到,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大医院,在医生看似冷淡的外表之下,承受着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而在患者看似不满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对于医生而言,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已经成为常态,对于患者而言,到大医院看病专家号确实一号难求,这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医患双方没必要互相指责,要知道互相指责、埋怨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工人日报湖南站站长方大丰认为,随着医患关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医媒关系也被舆论屡次关注,甚至有人开始指责媒体从业者“横加指责”,有医方认为记者“渲染了复杂的医患矛盾,甚至成为患者的支持者”,其实无论是医者还是患方,都没必要把媒体放在自己的对立面。
一位资深记者说,一般都不会去碰医疗纠纷的报道,复杂,容易引火烧身。一位记者说,“对于医患关系的报道,记者切忌站在一方立场简单指责另一方,这是基本原则。另外,编辑记者稿件的编辑也不要随意改变记者的稿件,任何有倾向性的字眼,都可能触发医患敏感的神经。”
跑医疗卫生口的记者帅才关注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关注到病人的治病状态。她看到病人在看病时,医生一点点的关怀和鼓励,可以对病人的心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我意识到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十分重要,如何告诉病人病情、安慰病人,更是现在医生可能较为缺乏的部分。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我以为,,真正关心病人的医生是好医生,跟收不收红包没有关系。”她说。
人们没有必要谈及医患关系就上纲上线,医院也没有必要责怪公众的语言暴力,而作为社会良心、“耳目喉舌”的媒体,应在客观的基础上,也可能需要审慎评估报道的导向。
媒体和医生都是带着强烈公共属性的从业人员,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尊重每一个生命。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记者应该冷静、客观,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上不应先入为主或者主题先行。
坦率地讲,帅才的这部新作,主要是过往一些新闻作品的结集。收入书中的文稿,很多是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对新医改、药改的调查报道,还有一些感人医患故事的报道,虽不乏灵光一现的火花,但尚未建构成坚实的思想大厦。
也许,这本书《好好说话为何这么难——新华社记者小帅看社会》的价值在于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医院,关注医护人员的苦与乐,关注患者的处境。
《好好说话为何这么难——新华社记者小帅看社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医卫、体育、社会三个领域。就历史使命而言,记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记录广阔时代图景的一些零星片段,于点滴之间,方寸之间,给后人一些探视我们生活的“历史密码”。
- 【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场·石元中《医疗纠
10月27日(周四)15:00,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医疗纠纷... - 手写的温暖: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获康复患者真
在电子通讯极为便利的现代,写信几乎已经绝迹,但是一封手写的信... - 女子做整形,术后扬言双眼皮太宽了,医院:
爱美之下人皆有之,所以现在整形之风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虽然... - 贵阳19岁女孩隆鼻死亡背后: 医美消费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北京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的杨晓...